零元年薪是激勵還是避稅? 個稅不能成為工薪稅

來源:中國搜索 2018-03-19 15:14:41

有的企業負責人聲稱“零工資”,但其花費實際上全部由企業來報銷,這也是一種偷稅漏稅的現象。


前不久,趣店集團CEO羅敏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在公司市值達到1000億美元之前,將不再從公司領取一分錢薪水和獎金。羅敏表示,上述決定已于3月10日得到董事會薪酬委員會的批准。


趣店總裁零元年薪,這是唱的哪一齣?是無償奉獻精神?如果是這樣,普通投資者要感動得哭天嗆地。要知道,去年10月趣店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市值達到110億美元。此後趣店股價持續走低,截至目前,趣店市值只有52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達到1000億美元市值有點遙遙無期。


趣店千億美元市值靠什麼?不可能靠現金貸再次發威。在嚴監管下這種有很強道德風險的産品只會越來越萎縮。看來只有靠它的汽車新零售了。截至2018年3月10日,趣店大白汽車已在全國各地開設了175家線下自營門店,累計交付車輛超過4800台。


在趣店總裁之前,國內一些企業家曾公開表示年薪只有1美元,包括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樂視創始人賈躍亭、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與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等人。


2015年8月8日,劉強東宣佈未來10年自己只拿1元年薪。馬雲更神,其在做客某檔節目時曾透露過從1999年創建阿里巴巴時就沒有拿過工資。馬明哲也表示,2009年將領取“零元年薪”。


2016年11月6日,時任樂視董事長兼CEO的賈躍亭在內部信中表示,LeEco戰略實現的節奏過快,組織與資金面臨極大挑戰,他和公司管理層將為此承擔責任。“即日起,我自願永遠只領取公司1元年薪。”


不可否認零元年薪對企業員工的激勵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讓員工與企業高管一起共度難關。但是如果不拿工資,這些大佬們是怎麼成為富豪的呢?股權增長帶來的收益很多,但是這塊收益與拿高額工資並不衝突。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中,位列榜首的往往是高大上的金融機構,動輒數千萬。


根據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稅率計算,一位企業高管如果拿100萬元工資、薪金,將繳納40多萬元個稅。而如果這位高管拿一元年薪以及100萬價值的股票期權,這適用20%的稅率,只需要繳納20萬元個稅,這樣一來,可以避稅20多萬元。


而有製造業界第一炮手之稱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自曝年薪500萬,各種稅後到手只有200萬,她曾抨擊那些只拿1元年薪甚至1分錢不拿的創始人,不拿這個錢然後就各種開支走公司賬就可以很巧妙地達到避稅目的,這種漏掉的稅必須追回來。


前不久,董明珠建議個稅提高到一萬元起徵點,並且直言不諱地説破了零元年薪的奧秘。董明珠直言,普通工薪階層要有納稅意識,但要在比較好的保障的前提下。她認為,在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同時,可提高高收入群體的稅負,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她以企業家的收入為例來説明,“上兩三百萬元的,如果提高到50%的稅率(目前最高稅率45%)交稅,也還有一百多萬元”,這些人有更大的納稅能力,可以用這部分的納稅來補充低薪工人的納稅。


此外,她表示國家還要規範納稅的條件,有的企業負責人聲稱“零工資”,但其花費實際上全部由企業來報銷,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這也是一種偷稅漏稅的現象。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全國交個稅的只有區區2800萬人。顯然,全中國不可能只有2800萬人收入每月高於3500元。只有兩種解釋,一是企業單位瞞報偷漏稅,二是高收入人群不繳少繳。那些擁有資源類、經營類、股權類收入的人群,往往具有多種合理避稅的手段,個人所得稅反而從一種調節稅變為了指向工薪階層的“工薪稅”、工資稅,變為了指向工薪階層的人頭稅。


因此,在提高個稅起徵點之外,還要對稅率的檔次、稅收的分類與徵收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不能讓個稅繼續成為面向上班族的工薪稅。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零元年薪是激勵還是避稅? 個稅不能成為工薪稅
來源:中國搜索2018-03-19 15:14:41
有的企業負責人聲稱“零工資”,但其花費實際上全部由企業來報銷,這也是一種偷稅漏稅的現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