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7-11-14 08:56:39

原標題:全國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11月13日,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改革徵地管理、優化建設用地審批、改進佔補平衡政策,以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以用途管制為核心,以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為主要內容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據統計,2016年至2017年,國土部聯合農業部部署開展全域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國共劃定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目標。特別是城市周邊劃定保護比例由45%上升到60%,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成為城市開發剛性約束的實體邊界。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介紹,五年來,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億畝,新增耕地2400多萬畝,整治後的耕地品質平均提高1到2個等級,農田産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糧食産能約440億公斤。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自然資源稟賦特點,各地探索土地整治多樣化實施模式,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推動土地整治與多種要素的跨界融合,逐步形成以“土地整治+”為主要方向的新工作格局。


會議間隙,《經濟參考報》記者跟隨來自其他省市的參會代表實地走訪南京、鎮江、揚州等多個耕地保護工作現場。


其中,在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阜莊社區,一個生態型高標準農田項目已經建設完成。原本由零散土坑、丘陵、山坡形成的千畝荒地已經變成阡陌縱橫的稻田。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教授楊林章告訴記者,“2014年開始,圍繞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目標,把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農田建設相結合,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引入社會資金,前後投入3500萬元,最終完成這個高標準農田項目”。


在推進耕地保護工作過程中,得以直接提升的不僅僅是耕地的數量和品質。在堅持“有保有壓”政策基調下,各地對國家鐵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先行用地、補充耕地承諾等支援政策,完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用地政策,實行用地審批綠色通道。五年來,全國批准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近1500萬畝,其中交通和水利用地佔75%,批准先行用地34萬畝,保障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時落地。全力保民生,對國務院批准用地的106個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實行單獨報批、應保盡保。


曹衛星表示,為了積極適應新動能成長需要,各地同時也在支援新興産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用地,支援光伏、風力等新能源項目用地,保障實體經濟尤其是新興經濟用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徵地工作方面,各地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普遍做到3-5年調整提高1次徵地補償標準。同時,圍繞徵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各試點地區通過探索創新,有效惠及被徵地農民群眾。


針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耕地保護工作,曹衛星表示,各地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和舉措,構建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完善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的耕地保護新機制。


其中,在深化徵地改革方面,曹衛星指出,“徵地制度改革試點還有一年多的攻堅期,各地要突出重點、補齊短板,並加強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度融合,勇於破解重點、難點問題,確保改革取得預期效果”。


不僅如此,曹衛星還説,各地要把握好改革要求。縮小徵地範圍、制定徵地補償標準、建立多元保障機制、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及時將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提煉上升為制度性安排,為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制訂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條例提供實踐支撐。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全國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7-11-14 08:56:39
11月13日,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改革徵地管理、優化建設用地審批、改進佔補平衡政策,以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以用途管制為核心,以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為主要內容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