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國工業經濟面臨四大挑戰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7-09-14 19:03:40

隨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3D列印技術的不斷成熟,數字經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今年上半年,一些領先的大型製造企業、基礎電信和網際網路企業憑藉各自的基礎和優勢逐步探索出“雙創”新模式。

近日,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提出,下半年我國在去産能、工業投資、企業脫實向虛、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還面臨難題,工業經濟面臨四大挑戰。

在去産能方面,隨著去産能進入攻堅階段,秦海林認為,煤炭去産能難度加大,2017年去産能將涉及全部目前正常生産的煤炭,關停難度加大,企業內部消化冗員的空間逐步縮小,去産能過程中人員安置問題將成為難點。而隨著2017年央企去産能將擴圍至有色金屬、船舶製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行業,工業生産受到制約。此外,隨著價格回升和效益好轉,違規新建鋼鐵産能和已封停設備復産風險增加,附著于去産能資産上的債務並未剝離,企業資産負債率居高不下,去産能積極性不高。從獎補激勵機制來看,獎補激勵效應逐步減弱,財政部鼓勵去産能專項獎補資金實行早退多獎,客觀上對去産能企業的激勵效應逐步減弱。

在工業投資方面,下半年我國工業投資增速企穩回升基礎不牢。秦海林表示,工業投資增速企穩回升基礎不牢主要體現在製造業投資回升基礎不牢、房地産開發投資更趨謹慎、基建投資難以維持高增長三個方面。從數據來看,伴隨著翹尾效應逐步減弱,PPI漲幅和企業效益增速將繼續放緩,長期來看難以支撐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在房地産開發投資方面,隨著貨幣供應速度放緩,房地産開發資金來源受限,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回落,並傳導到新開工、施工、竣工面積,房地産企業投資將趨於謹慎。而在基建投資方面,隨著政府部門負債率上升,財政發力穩增長不可持續,PPP項目也存在諸多隱憂,當前基建投資增速已處於2015年以來的高位,繼續維持高增長十分困難。

經濟結構脫實向虛削弱了産業競爭力。上半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8.8%,遠遠超過英、美、日、德等經濟體,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8%,低於30%的預警監測標準。生産要素脫實向虛,打擊實體經濟創新動力。上半年我國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5.9%,增速明顯低於2014年同期7.5%的水準,且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餘額佔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比重2011年以來逐季下降,上半年降至6.7%。

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儘管我國新興産業發展速度較快,但規模難與傳統産業等量齊觀,高技術産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改造傳統産業帶來的經濟增長多為替代性增長,其效應體現在降成本、提效率、優結構方面,對穩增速貢獻有限。“培育新動能需要創新要素的足夠投入和體制機制深層次改革,而這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秦海林説道。

針對下半年工業經濟面臨的四大挑戰,秦海林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切實做好首臺(套)相關財稅支援政策的宣傳貫徹工作,通過大力推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等為首臺(套)設備的示範應用掃除障礙。二是創新産業投資基金模式,為企業智慧化改造提供資金支援,助推工業轉型升級。可以嘗試通過嘗試IPP模式,通過産業投資基金嫁接PPP來破解製造企業智慧化改造過程中的資金困局,這些基金資金主要來源於地方政府和銀行。三是實施技術改造示範項目和示範工程,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落地,優化投資機構,提高投資效益。編制重點項目投資導向計劃,主要圍繞工業行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共性問題,引導資金等投向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鼓勵企業實施“兩化融合”技改示範工程,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産製造、回收利用等産品全生命週期各環節的應用,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四是步步為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積極尋求智慧識別、奈米級晶片、基因工程、新材料等前沿技術突破,搶佔戰略制高點;加快對共用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監管,快速形成有效供給,充分釋放新興市場需求;推動創通製造業與大數據、物聯網、工業設計等領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製造産業生態系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下半年我國工業經濟面臨四大挑戰
來源:中國經濟網2017-09-14 19:03:40
隨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3D列印技術的不斷成熟,數字經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今年上半年,一些領先的大型製造企業、基礎電信和網際網路企業憑藉各自的基礎和優勢逐步探索出“雙創”新模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