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6月12日傍晚,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家以線上外賣為主的連鎖藥店前臺,不斷響起外賣訂單的提示,藥店工作人員一直忙碌地裝外賣藥品。隨著“618”的到來,各大電商平臺開始進行降價促銷活動。某電商平臺的買藥頁面上顯示“部分商品滿149元減30元,熱銷爆款1元封頂”等內容。因為購買便捷、價格優惠,線上買藥如今成了不少人的首選。
近日,國家醫保局下發《關於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以下稱“函件”)。據報道,函件已發到各地醫保局,具體施行依照各省安排。
該函件指出,以網路售藥平臺“即送價”為錨點,將省級集採平臺挂網價格、集中帶量採購中選價格、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等各渠道藥價,與網路售藥平臺“即送價”比對,發現異常高價,督促醫藥企業主動調整。這意味著,外賣、電商平臺的藥品價格,將成為藥價治理的參照。
多名受訪專家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零售藥店面臨強監管是趨勢。該函件一旦開始實施,將會對線下零售藥店産生明顯衝擊。湖南省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該函件相當於“四同藥品(同通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藥品)”藥價治理的延續,藥品價格治理一直在進行中。
摸清藥品的真實底價
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在藥價監管方面的行動不斷。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發文,對照全國現有挂網藥品價格形成的監測價,進行全面排查,到2024年3月底前,基本消除“四同藥品”省際間的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
3月,國家醫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施子海帶隊赴遼寧調研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管理等工作。施子海強調,要總結完善瀋陽市、大連市探索通過線上方式,對定點零售藥店線下價格比價的實踐,方便患者選擇經濟性更優的藥店,推進定點零售藥店價格公示、監測與治理。
前述函件指出,以網路售藥平臺“即送價”為錨點進行比價。原則參與比價的是同通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同包裝藥品,必要時可運用差比價規則對不同規格、不同包裝的藥品比價。
黃修祥認為,線上藥店的價格更透明,這類藥店為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會把藥品的價格壓低。國家醫保局此次發函,主要是想摸清藥品的真實底價,而“即送價”比較能體現藥品底價。即送價,即當日同城即時配送價格。去年,黃修祥曾做過一次小型調研,該調研針對湖南省一些大型連鎖類零售藥店的暢銷藥品。調研發現,整體上,線上、線下的同款藥品的價格差區間已達到30%甚至更高。
黃修祥表示,前述函件提到的比價,主要針對能進行醫保購買、排名靠前的藥品品種。他認為,儘管很多省級集採平臺挂網價進行了四同藥品的藥價治理,價格相對比較透明,但由於供應商和醫院的部分利益輸送未完全切斷,一部分“水分”仍可能體現在挂網價中。藥品挂網價,即藥品在全省藥械集中採購平臺的公示價格,供全省公立醫療機構採購。相較而言,線上藥店藥價,是在藥品成本價基礎上,加上了平臺抽成費、騎手配送費等費用,這一價格可能更接近藥品真實價格。
對於集採藥品,2020年,湖南、浙江、新疆等地先後出臺規定稱,藥店銷售集採的中選藥,在中選價格基礎上,最高只能加價15%。“有的地方加價15%,有的地方藥店銷售集採藥不加價,按照當地挂網價銷售,各地規定不太一樣。”黃修祥表示,現在藥品零售端的價格分化嚴重,一些和挂網價、集採價一致,一些會出現不同程度加價情況。
記者注意到,對同種藥品而言,線上的不同藥店間、線上藥店和實體藥店間的藥價均存在差異。以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産的降壓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規格:5毫克 28片/盒)為例,一家實體連鎖藥店的銷售價格為133.9元,京東平臺某家線上藥店6月13日的售價為67.62元,差額高達66元;另一家連鎖藥店中,該藥物線上下實體店的價格,比該藥店線上網店的價格貴10元左右。
另一款降糖藥鹽酸二甲雙胍片,在某連鎖藥店北京的一家線下門店,售價為25.8元/盒(20片),同規格同種藥品在其美團上的線上網店售價約24.1元/盒。不過,在另一電商平臺上,該連鎖藥店的網店中,這款藥10盒售價191元,相當於一盒19.1元。
在黃修祥看來,線下和線上藥店吸引的顧客群不同,二者間的“價格戰”不可避免。黃修祥表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顧客到線下藥店選中某款藥後,不會在店內直接購買,而是直接在網上下單。
記者注意到,有的線下藥店為了和線上藥店競爭,也開始尋找各種“降價”辦法。前述連鎖藥店的店員表示,為了與線上網店競爭,該實體店裏也有“應對策略”,比如,如果在藥店購買兩盒及以上某款藥品,都能按照其線上網店的單價付費,整體算下來比在網上買更便宜。就大部分藥品而言,網上的價格雖然會更便宜,但這一更便宜的優惠價往往局限于第一盒藥,從購買第二盒藥開始,價格就會跳回優惠前的水準。
以在該實體藥店內購買江中健胃消食片為例,其網店售價為12.75元,實體藥店標注的價格是19.9元,以12.75元/盒的價格購買2盒,共計25.5元。對比而言,在該藥店美團平臺的網店購買時,第二盒的價格恢復至24元,購買兩盒最終價格總計36.75元,高於線下消費。
“實際上很多省份已按照前述函件要求開始行動。預計6月底,各省份會公佈一批關於虛高藥價治理的典型案例,各地醫保局可能會約談相關藥品的生産企業及零售藥店,要求其進行價格調整。”黃修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對上游藥企和零售藥店來説,最差的結果可能是醫保局要求對虛高藥品進行“追差”。比如,某款能通過醫保報銷的藥品在一家實體藥店的售價是10元一盒,但線上價格是8元一盒,2元差價被認為是虛高的,醫保局會追回這部分差價。
據報道,目前陜西西安市、咸陽市,廣東深圳市等多地醫保局已上線定點零售藥店藥品比價系統。訪問者可通過此系統查詢到某一藥品的藥店均價、醫院均價、藥店價格區間、醫院價格區間,實現線上實時比價。
“比價系統出來後,部分生産企業可能下調其産品的挂網價格,以實現與其他渠道藥價的趨同。”黃修祥表示,今年6月,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文稱,遼寧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收到齊魯制藥主動下調“集中帶量採購”産品挂網價格的申請。經研究,同意企業降價申請,全省醫療衛生機構6月19日零時起執行新採購價格。
據公示名單,被下調挂網價的藥品是兩種處方藥,分別是注射用帕瑞昔布鈉和替吉奧膠囊,下調後的價格,不足原來挂網價的六分之一。黃修祥説,處方藥70%~80%的終端市場在醫療機構,零售藥店在這方面的佔比較低。未來越來越多的生産企業可能會主動調整藥價,以保證更大概率地搶佔醫院端市場。
“有的企業可能會直接要求線上商家下線電商平臺的産品。”據黃修祥了解,很多制藥企業並不希望産品被挂到線上銷售,因為線上的藥價不受控制,維護藥價處於合理範圍的難度也很大。風雲藥談創始人張廷傑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未來省級挂網平臺價格、定點零售藥店價格、線上電商價格三者趨同是大趨勢。
非處方藥主要流向零售藥店。黃修祥表示,對一些明顯低價的藥品,生産企業會要求零售藥店將價格提上去。因此,所有渠道的藥價趨同,對消費者而言,不一定是最實惠的。
線下藥店將明顯分化
一直以來,連鎖藥店普遍通過並購擴充門店,以實現收入增長和規模擴張。5月20日,國家藥監局發佈的《藥品監督管理統計年度數據(2023年)》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藥店數量為66.70萬家。據商務部2013年公佈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藥店門店總數為42.38萬家。十多年時間,藥店數量增加二十多萬家。
過去一段時期,國內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範圍主要在醫療機構,零售藥店主要使用個人賬戶報銷。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明確參保人員憑定點醫藥機構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保目錄內藥品發生的費用,可由統籌基金按規定支付。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隨著門診統籌推進,藥店不僅面臨客戶回流到醫療機構的問題,也將迎來嚴監管。藥店原來以醫保獲客為主要手段的發展模式,會迎來挑戰。他認為,隨著門診統籌的推開,零售藥店首先面臨處方回流院內的挑戰。因為醫院和社區診所都能夠使用門診統籌,而該政策並非適用於所有藥店。“這種回流現在很明顯。”他説。
今年3月,發表在《中國衛生政策研究》上的一項研究提到,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政策落地還存在諸多難點,多數藥店短時間內,仍面臨客流和收入減少的困境。一項針對武漢、成都、長沙三個城市的研究顯示,門診統籌政策實施半年來,約1/5的定點藥店醫保藥品銷量不升反降,僅有16%的藥店醫保藥品銷量增長超過10%;約40%的調研藥店客流量增長不到1%,甚至下降。
“線下藥店的生存變得更艱難了。”黃修祥説,他向記者提供的一項來自湖南省的數據顯示,去年,湖南省門診統籌基金總支出42.91億元,其中定點零售藥店結算940.35萬人次,基金支出14.997億元,佔比34.95%。這意味著,零售藥店只佔35%門診統籌比例,剩餘65%都流向了醫療機構。他注意到,去年醫保定點藥店開展門診統籌以後,有無門診統籌資質,對藥店生意影響很大,有資質的藥店生意紅火,反之生意冷清。只有屈指可數的非醫保定點藥店能獲得不錯的收入。“這類藥店往往具備專業的服務能力,比如藥店店長原來是醫生,更容易獲得顧客信任。此外,這類藥店一般會拓展非藥物領域的業務。”
在黃修祥看來,未來回流能否緩解,一方面,要看醫保部門是否專門給零售藥房分配一部分門診統籌預算額度;另一方面,要看電子處方能否順利流轉。
根據多家連鎖藥店上市公司的財報數據,醫保藥品收入大體佔連鎖藥店整體銷售額的40%。黃修祥曾調研數十家連鎖藥店,其中80%的藥店在今年5月出現業績虧損。“今年開始,會有很多虧損的藥店倒閉。這些藥店的藥品單價、毛利率都在下降,但藥店人力成本、房租沒有下降。”黃修祥表示。
黃修祥認為,藥店出現虧損的根本原因,是藥店數量過剩。據商務部數據,2020—2022年,國內藥品零售市場銷售額分別為5119億元、5449億元、5990億元。“藥品的總體消費水準相對固定,藥店數量增加,導致每家藥店的利潤被攤薄。同時,還加劇了藥店之間的競爭。”
近年來,國內醫保支付範圍開始擴大到線上藥品零售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已可以線上上刷醫保購藥。去年10月,山西省醫保局發佈《關於開展“網際網路+”醫藥服務醫保支付(試行)工作的通知》,提出“外賣購藥刷醫保”相關試點範圍直接擴至全省,報銷賬號範圍從個人延伸至統籌。
5月26日,北京市醫保局稱,正組織京東和美團兩家購藥平臺開展非處方藥線上支付系統測試工作,力爭在今年7月1日接入200家以上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向參保人員提供服務。醫保賬戶包括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後者主要用於住院治療報銷。在定點零售藥店,參保人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個人負擔的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費用。
趙衡表示,在壓力面前,藥店市場將出現分化,從原先以醫保為主來獲客的模式變為醫保藥店和非醫保藥店分流的模式。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研究院藥店所研究員李子浩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藥店想靠醫保藥品實現盈利很難。去醫保化是線下藥店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不過,由於藥店銷售的醫保藥品佔比並不低,因此,藥店轉型不容易。
黃修祥表示,今年全國範圍內,各大連鎖藥店出現了較為相同的趨勢,只要出現虧損的門店,基本會很快被關閉。連鎖藥店上市公司以前是“買買買”地不斷收購,現在基本不再開設新藥店,更多的關注點在整合現有藥店、業績扭虧及加盟合作上。黃修祥認為,依靠賺取藥品進銷差價模式盈利的藥店走不遠。無論是在藥物推薦服務上,還是內部管理上,藥店都要順應這種外部政策性的變化。
他認為,國內零售藥店最終的走向應該是類似于日本等地的藥店,即“多元的更多元、專業的更專業”。他進一步解釋,專業的藥店,即患者到醫院開處方後,藥店有藥劑師調配處方並開藥;多元的藥店,即以大健康産品為中心的藥店,可以購買藥品、保健品等多種産品。這兩類藥店應是獨立的兩種體系,互不影響。在趙衡看來,線上藥店永遠是線下藥店的補充,不可能對線下藥店完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