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清華大學發佈消息稱,將進一步有序推進校園開放,更大限度滿足社會公眾校園參觀預約需求。同時,探索工作日校園開放,逐步實現校園保持常態化開放狀態。
據報道,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此前已發文,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證進入校園。此外,北京建築大學25日宣佈正式啟用明湖冰場,週末及寒假面向公眾開放。
大部分高校宣佈推進校園開放,與不少人期望的大學校園開放,還不是一個意思。不論是“預約進校”,還是“刷身份證進校”,都還是“設限開放”——校外人員要事先預約,進校時要查驗身份,學校師生進校也要刷臉或者刷卡,不能想進就進。即便校外人員無需預約,僅刷身份證就可進校,也和一些人主張的“進門不需要人臉識別,也不要查看身份證、工作證、學生證”的全面開放不是一回事。
不設任何限制條件,任何人不帶任何證件都可進入大學校園,就是最好的校園開放嗎?從現實看,大學不設限的開放會影響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增加學校安全管理壓力,並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為此,大學向社會開放,要因校制宜,在聽取全校師生、社區居民意見基礎上,制訂向社會開放的方案。只有能有效平衡開放與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開放才是最好的開放。
客觀而言,我國不同大學向社會開放後面臨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如北大、清華,由於受學生、家長追捧,如不設限制地向社會開放,校園必定時常遊客如織。有的大學本來校舍資源就特別緊張,又地處鬧市區,向社會開放的話,社區居民都到校園裏鍛鍊,也會讓學校本來的場館資源捉襟見肘。而有的地處郊區的高校,就是完全向社會開放,到校的校外人員也不多,大學根本無需檢查進校者的證件。
因此,大學怎麼開放,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學提出“一刀切”的開放要求。就是北大、清華,其在寒暑假旅遊旺季的開放政策,與平時旅遊淡季的開放政策也應不同。在寒暑假學生研學旅行的高峰期,可實行校外人員進校預約制,而在平時旅遊淡季,則可實行更大程度的開放。
我國社會輿論在討論大學開放話題時,經常拿歐美國家大學沒有圍墻、沒有校門為例。而其實,國外大學的開放也是因校而異的。另外,很多歐美國家大學雖然沒有校門,參觀者不需要預約就可進入校園,但卻不能自由進入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學生宿舍等樓宇、場所,這些地方通常設有門禁系統,需要刷卡才能進入。這就做到開放校園與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平衡。
由於大學的核心功能是培養人才,向社會輻射公共教育資源是大學的連帶功能,因此,大學該怎麼開放,應充分聽取本校師生與社區居民的意見,進行民主決策。如大學的體育場館,要保障本校師生體育教學與鍛鍊,向社會開放就不能衝擊大學生的體育課、體育鍛鍊,開放要根據體育教學、體育鍛鍊情況,做出精細化安排,如某個時段可向社區居民開放,且可使用體育場館,其他時段不向社區居民開放。
總之,大學校園開放應尊重大學的自主權,既不能“無限”開放,也不宜做“一刀切”式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