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2022年我國系統實施18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詮釋多元一體中華文明
來源:央視網2023-01-15 15:11:54
大字

【2022年我國系統實施18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國家文物局近期公佈,2022年,我國系統實施18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盤點梳理從邊疆到中原的考古新發現,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剛一邁入2022年,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會,公佈切熱遺址、瑪不錯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當雄墓地4項西藏考古最新進展,時間跨度長達上萬年。

“削”石制“刀”,大小幾毫米到幾釐米,考古發現了1萬年前切熱人群曾使用的工具,石器時代從華北到青藏高原的遠古人類遷徙,這段消失的歷史拼圖,借此也有望豐富起來。瑪不錯遺址陸續發現魚類等動物骨頭,以及燃燒過的木炭等,40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上人類的漁獵生活圖景逐步揭開。

3000多年前的格布賽魯遺址,出土200多件釉砂珠,工藝技術或源自埃及。這一發現初步表明,在商代早期,我國西藏地區就與周邊文明存在交流互動。拉薩當雄發現的吐蕃時期高等級墓,出土黑白石圍棋子、帶有大唐風格的“赭面”陶器等,顯示出吐蕃與唐朝的密切文化交往,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實證。

2022年的考古,在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發現確認內城、外城、甕城以及外甕城的城池佈局,擁有龍山時代最為複雜、最為完備的三重防禦體系,為研究北方地區史前城市防禦提供了新線索。

2022年的考古,在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現確認“益州太守章”等500多枚封泥。在200多枚簡牘中辨識出“滇池以亭行”“建伶縣”等文字,實證《史記》中有關“古滇”的記載。

從邊疆到中原,從史前人類遺存,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繁榮發展,通過考古,在中華大地上發現的處處文化遺跡,彰顯出中華文明如星斗般燦爛。

2022年的考古,在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出土青銅禮器兵器以及玉器、金器、貝幣等各類器物200多件,特別是一件重約40克的“金覆面”,含金量高達88%,對尋找三星堆等我國西南地區出現的黃金面具、黃金裝飾來源,提供了新的參照材料。

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的考古成果,在2022年首次正式對外公佈。發現的宋代石壁泊岸雕刻有巨幅畫卷,在通高約3.3米、總長度或為30米的石壁上,浮雕出四組圖案,每組圖案由一匹海馬兩隻仙鶴環以祥雲組成,成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在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準。

2022年的考古,在以宋元文化為主體的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發現確認古城水陸城門、碼頭、幹欄式建築,以及兩艘沉船等遺跡。尤其是接連發現數以十噸計的龍泉青瓷、吉州窯磁州窯的黑釉瓷、景德鎮的影青瓷,眾多窯口瓷器在此匯集,折射出當時溫州港“城腳千傢具舟楫、百粵三吳一葦通”的繁榮景象。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表示,2023年,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邊疆考古和歷史研究等納入工作重點,並策劃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實施石窟寺、廊橋、壁畫彩塑等文物保護工程持續發力。用考古發現中國,用考古詮釋中華文明從涓涓細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