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用法治思維化解醫患糾紛

發佈時間: 2014-08-25 11:26:32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讓暴力傷醫者寸步難行,讓依法維權者心悅誠服,“醫鬧”才會越來越少

  近日,湖南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醫療糾紛。一名産婦在分娩中因出現羊水栓塞,不幸死在手術臺上。隨後,家屬砸開手術室門強行進入,並圍堵打鬧醫院。此事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轉瞬間就消逝了。對於家屬來説,這是無法接受的事實。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住院分娩是“痛並快樂著”,“一人住院,兩人出院,全家歡喜”,不可能發生意外。然而,孕産婦分娩畢竟是有死亡概率的。例如,羊水栓塞是産科中最危險的並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雖然很低,但死亡率很高。這就是醫學的風險性,可以預見,無法避免。

  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指出,醫學是一門不確定性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的確,現代醫學技術突飛猛進,增加了起死回生的機會,也助長了人們對醫學功能的過度期許。很多人甚至認為,活著都是正常的,死亡都是非正常的。只要病人死在醫院,就是醫生放棄責任、背棄諾言,並成為其索賠的理由。事實上,醫學不是神學,不能包治百病。醫生治得了病,但救不了命;醫生可以保證好好治,但無法保證能治好。

  從患方來説,應該理解醫學的風險性和局限性,正確對待疾病和死亡。即便發生醫療意外,也應堅持理性的態度,分清責任,依法維權。不能認為只要人死了,就是醫生草菅人命。如果蠻不講理,打鬧醫院,涉嫌擾亂公共秩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擴大事態,得不償失。其實,沒有一位醫生願意手術失敗,很多失敗都有客觀因素。如果患方能多一分寬容,醫生就會多冒一分風險,生命就會多一分希望。所以,無論如何,請給醫生一個願意冒險的理由。否則,醫生就會採取防禦性醫療,回避風險,最終還是患者受害。

  從醫方來説,應該依法尊重患方的知情權,主動加強與患方溝通,儘量消除資訊不對稱。例如,遇到特殊病情,讓家屬及時了解搶救進程,甚至親臨搶救現場,見證搶救過程,這既有利於家屬了解病情進展,也有利於展示醫院所做的努力。如果家屬全程參與醫療決策,就會更好地配合搶救。即便出現了意外,患方也容易理解。如果醫療決策過程不透明,加上醫患溝通不到位,難免會讓患方疑竇叢生,最終導致衝突爆發。為了避免患方“人財兩空”的結局,醫方還應備好兩根“安全帶”:一根是給醫生的醫療責任險,一根是給患者的醫療意外險。如果有了“雙保險”,醫患衝突就會減少。

  從政府來説,應該建立醫患糾紛的“緩衝帶”,避免醫患雙方發生正面衝突。首先,堅持對醫療暴力“零容忍”,一旦出現打砸醫院行為,警方及時出警,維護公共秩序,不允許發生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其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調解機制和公開透明的法律維權機制。無論是人民調解,還是司法訴訟,都不是“和稀泥”,更不是“花錢買平安”,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讓當事者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如果醫方存在失誤和過錯,就應坦誠公開事實真相,這既是對死者的安慰,也有利於醫學進步,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如果醫方盡心盡力,沒有過錯責任,就不該輕言賠償。因為賠償的前提是有過錯,而不是患者死亡。有過錯則賠償,無過錯不賠償。如果沒有鑒定結論,就逼迫醫院賠錢了事,那肯定是一筆糊塗賬,既難以讓患方滿意,也無法讓醫方服氣。事實證明,一味息事寧人,草草“私了”求和諧,不僅換不來和諧,反而埋下更大隱患。

  醫療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醫療意外不可避免,但醫患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以法治思維代替片面維穩思維,是化解醫患糾紛的治本之策。只有讓暴力傷醫者寸步難行,讓依法維權者心悅誠服,“醫鬧”才會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