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雙方唇槍舌劍
發佈時間: 2014-07-21 14:49:52 | 來源: 深圳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昨天下午,第六場“委員議事廳”對“醫患關係”展開辯論。
昨天下午在中心書城南臺階舉行的第六場“委員議事廳”活動,以“醫患關係”為主題,為患者與醫生提供了一個公開“辯論”的舞臺。來自社區、公司的政協委員代表患者一方,來自醫衛界的政協委員代表醫生一方,分別站在各方角度唇槍舌劍。法律界人士和心理學專家站在中間立場不時參與點評,更有現場觀眾和衛生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插入評説,80分鐘的討論讓觀眾目不暇接。
“委員議事廳”活動由市政協主辦,昨天的活動由農工黨深圳市委承辦。市政協主席王穗明,副主席張效民、林潔、陳倩雯和秘書長趙燕民參加活動。
交鋒一 找熟人
患方:不找個熟人醫生,擔心聽不到真話
醫方:找熟人是一種社會現象在醫療界的折射
市政協常委、羅湖區政協副主席宋強為昨天活動主持人。他先請八位政協委員對醫患關係發表看法,一時間便出現兩大陣營,以患者利益為代表的委員和為醫護人員代言的委員的觀點都旗幟鮮明。
市政協委員、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副總裁陸衛平代表患者先説了自己的感受:一生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哪個醫院有熟人,為啥?一是沒有關係就要排隊,還不一定找得到好醫生;二是有熟人能聽得到醫生的真話。
“這個可不能怨醫生啊,” 福田區政協常委、福田區人民醫院香蜜湖風濕病分院科主任李劍松説,“你小孩上學要排隊你找不找熟人?找熟人並不是我們醫療界特有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在醫療界的折射。”
交鋒二 醫療服務
患方:問診不仔細,上來就化驗
醫方:經營任務把醫生逼成“開單”工具
“問診不仔細,上來就化驗;同病不同價,相差十幾倍……”陸衛平接著拿醫德醫風“開炮”,他引用中國消費者協會總結出來的“醫療服務多宗罪”來列舉“證據”。
“病人不滿意,醫生就滿意嗎?”李劍松連珠炮似的發言倒出了醫生的心裏話:醫院要活下去,作為院長你能怎麼樣?每個院長都必須學會經營,醫院把所有的經濟指標打包給每一個科室,然後分解到每一個醫生,醫生就這樣成為了“開單”工具。“成本、房租、水電、設備折舊費、員工工資,這些難道應該是醫生想的事情嗎?”
市政協委員、北大深圳醫院工會主席張明正為醫生辯解説,醫生給病人開單的時候其實也會結合病人的經濟情況酌情考量,比如一般會問病人是醫保還是自費,家裏經濟條件如何,用國産藥還是進口藥。
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南山區衛生局副局長常巨平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醫患關係之説,就源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政府鼓勵醫院自主經營創收,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從此變了。
市政協委員、市新建市屬醫院籌備辦公室主任余衛業則補充道,政府對醫院的投入不到20%,其餘的都靠醫院自己創收解決。
交鋒三 過度檢查
患方:治個感冒也要拍片
醫方:多檢查也是醫生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上趟醫院不做點檢查只怕出不來,哪怕治個感冒可能也要去拍片,這是患者一方的感受。
李劍松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對社會認為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她説,現在醫學科學發展,醫生不像過去傳統憑經驗治病,每一個疾病都有常規檢查指南,醫生必須按照指南來做。比如,一個感冒可能是200種疾病的早期症狀,醫生確實需要依靠必要的檢查來幫助自己更準確地判斷病情,及早拿出措施治療。但另一方面,李劍松也坦言,多檢查進行病因的排除也是醫生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在發生醫療糾紛時醫生有證據來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這樣一來也導致必須要做一些檢查。
交鋒四 醫患溝通
患方:好容易見到醫生,就不能多説幾句嗎
醫方:病人太多導致醫生“惜話如金”
“有一個病人走了深圳好多醫院沒有治好,到了港大深圳醫院,醫生和這個病人談了40分鐘,結果病人很滿意地走了。”張明正所舉的這個例子,成為李劍松理想中的醫患關係。但現狀是,醫生與患者之間充分的溝通,對醫生和患者都是奢望。對患者而言,醫生的“沉默是金”就是最讓人不滿意的。
“我們一天最少要看80個病人,給每一個患者的時間確實只有5到6分鐘。” 李劍松説,醫院目前還沒有形成預約機制、分診機制也是重要原因。
鹽田區政協委員、鹽田區鹽田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侯保平認為,患者評判一個醫生好壞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評判他的醫術,而在評斷他對患者的態度和責任心,他能感受到醫生對他的關心和負責任。在他看來,醫術最大的價值更在於安慰和幫助病人,而治愈只是部分結果。
來自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的一名負責人與大家分享的一段經歷讓人動容:他的德國導師在進病人房間前一定會敲門,拿聽診器給病人聽診時會先把冰涼的聽診器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