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堅決落實長江漢江幹流十年“禁漁令”,鞏固庫區拆圍和退捕禁捕成果。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加大環丹江口庫區生態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抓好國土綠化、城區裸露山體修復、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啟動實施2個省級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全面推進“林長制”,開展自然保護區勘界定標。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
——繼續推進污染防治。繼續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加強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營維護,加快實施老舊小區清污分流、支溝治理、城區智慧排水等工程,推進神定河龍洞溝污水處理廠、柳林溝地下污水處理站建設,強化河湖長制,鞏固提升“五河”水質,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Ⅱ類標準,地表水監測斷面達標率100%、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4.6%。強化工地揚塵、餐飲油煙、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管控,確保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以上。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完善生態文明機制。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成果,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進清潔生産,發展環保産業,推進房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建設。深入開展系列生態創建,打造丹江口庫區及漢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支援丹江口、鄖西、鄖陽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鄖西縣下營村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推進“一網通辦、一事聯辦、全城通辦、跨省通辦”,優化流程再造和系統重構,打造線上零跑路、線下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體系,讓群眾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便捷。深化政務公開,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便利化、規範化,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幫辦、代辦服務體系。高品質完成證照分離全覆蓋試點工作,實現持“照”即可經營。持續提升企業登記便利度,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壓縮審批時間達到省定標準。加強對“紅頂仲介”治理,維護市場公平。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強化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監管。深化“雙千”活動,大力解決各類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積極為企業紓困解難。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推動企業訴求接訴即辦。從嚴落實“十必須十不準”,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優化金融生態,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加快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構建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力爭2家企業上市。明確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市屬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等工作,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暢通國際物流通道,積極構建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引導外貿企業入駐“楚貿通”。繼續做好航空口岸基礎性工作。推動口岸建設和國際貿易 “單一窗口”推廣應用。支援企業開展國際經貿活動,擴大eGT新能源汽車、汽車零部件、茶葉、香菇等出口規模。搶抓新一輪對口協作機遇,全方位系統化對接北京,提升對外開放水準。
(七)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精準落實防控措施。以嚴防輸入為重點嚴防反彈,堅持“人物地”同防,加強境外和國內重點地區來(返)堰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發揮醫院、藥店、口岸等“哨點”作用,強化大數據分析利用,健全多點觸發、多病同防的常態化預警體系。落實醫療機構首診負責制,嚴格執行發熱患者接診、篩查、轉診流程和閉環處置措施。抓好重點人群、重點卡口、重點場所、重點環節的科學精準防控,落實冷鏈物品報告查驗制度,推進農貿市場、海鮮市場等重點部位採樣調查,確保13類人等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加強社會面防控,統籌各方力量,常態化開展社區人員資訊採集、健康監測等工作。強化集中活動管理,減少節日期間聚集,鼓勵倡導廣大市民在家過年,做到非必要不外出。提升全員核酸檢測能力,拓展“健康碼”應用範圍。推動重點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加快形成防護屏障。
——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強化醫療、防護、消殺和生活生産等物資儲備和管理。細化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預案。堅持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與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加強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打好疫情防控主動仗。加強資訊發佈,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增強群眾自我防護能力。
——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市縣鄉三級疾控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優化醫療資源佈局,推進突發疫情隔離點建設,加快太和醫院市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提升疾病預防和救治能力。堅持平戰結合,促進公共衛生體制機制與重大傳染病救治體系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