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十三五”打下的堅實基礎,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按照“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戰略定位和“兩保持一優先”目標定位,確定“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優化協調發展新佈局,拓展副中心發展空間。注重戰略留白,劃定“三區三線”,實現“多規合一”。突出主城崛起,市區一體,健全機制,厚植産業,整體謀劃孝南區、市高新區、市臨空區,促進同城一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提升經濟首位度,主城區經濟佔全市比重達20%以上;推進城市“東進、南拓、西聯、北延”,建設主城區高速環,暢通城區路網和微迴圈,優化空間佈局,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升城市美譽度、軟實力,打造高品質發展主引擎。強化兩帶協同,立足縣域特色,優化産業佈局,突出産業支撐,支援漢川、應城、雲夢、安陸建設漢江經濟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支援大悟、孝昌、市雙峰山建設大別山綠色産業高品質發展帶,推進縣域經濟爭先進位,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塊狀經濟,打造協同發展的南北兩帶。推進孝漢同城,健全同城化體制機制,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合作,用好兩大“金字招牌”,共建武漢城市圈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建設漢江生態新城,建成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推動交通同城、産業同城、功能同城,率先實現同城化,孝感全域建成武漢市的新外延。形成多元支撐,圍繞“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質主體”,強化市域一盤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競相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完善“一核心、六重點、百鄉鎮、千鄉村”全域四級城鎮體系,城鎮化率達64%。開展“功能鎮區、和美鄉村、實力産業”三項行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鄉鎮打造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鄉鎮集鎮“雙通道”全覆蓋,“一鎮一業一品”,建設一批經濟強鎮、特色小鎮,建成50個功能強鎮;用好5年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點建設未來社區型美麗鄉村,創建美麗鄉村示範村360個。
(二)構建現代産業新體系,壯大副中心經濟實力。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完善延伸産業鏈供應鏈,不斷提升經濟質效和核心競爭力。瞄準全省製造業強市目標,實施製造業升級“十大舉措”,改造提升五大傳統産業,加快發展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建設製造業強市,爭當全省第二梯隊“排頭兵”,五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00家以上、總數達1500家以上,培植千億産業1個、500億級産業3-5個,新增省級以上知名品牌100件。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培育發展數字經濟。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總産值突破400億元。打造“孝感建造”品牌,建築業産值突破700億元。瞄準武漢城市圈服務業強市目標,實施服務業“雙五”工程,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振擴容、生産性服務業轉型提質,服務業市場主體達35萬家、新增限上單位400家以上,培育規上商務服務業20家以上,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0%左右,旅遊綜合收入達400億元。瞄準全省具有特色優勢的現代農業先行區,全面發展綠色農業智慧農業,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壯大“五區八園七帶”,糧食産能穩定在46億斤以上,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突破400家,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1800億元以上,與農業總産值比達到3:1,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三)融入開放發展新格局,匯聚副中心發展合力。主動融入雙迴圈,全面對接中省重大戰略,激活內需,提升開放發展水準,構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節點城市。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建成“四橫三縱”高速網,加強與武漢自貿區、武漢綜合保稅區、武漢新港、天河國際機場戰略合作,建設國家農産品水産品交易中心、冷鏈物流基地和市臨空區現代化物流“樞紐港”,暢通市場迴圈、産業迴圈、經濟迴圈、社會迴圈。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堅持項目為王,用好政府、市場“兩隻手”,強化“兩資一促”,突出“兩新一重”,滾動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省疫後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和“十四五”項目轉化落地。推動更高水準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推動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在外貿聚集區設立外貿服務中心,務實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出口實績企業達到470家,新設海外投資機構10家。促進消費提振擴容,鼓勵本土零售企業轉型發展,改造新建一批標準化市場,實現快遞村村通,培育壯大消費領域新模式新業態,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
(四)厚植創新發展新優勢,增添副中心發展活力。深化改革,堅持創新,增強發展動能。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高品質完成國家和省改革試點,創造更多孝感模式、孝感經驗。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優化市域創新體系,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産學研融合,延伸産業鏈創新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2個,新型研發機構突破15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家,高新産業增加值突破500億元。爭創一流營商環境,以市場評價為標準,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更優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營商環境整體水準進入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