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遺+旅遊”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來源:南海網

時間:2023-10-18

作者:丁文文

編輯:方喬禾

輕輕一挑,針線來回穿梭,動作嫺熟,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陳達谞專注繡著手裏的黎錦,沒多久,一個富有黎族文化特色的人形紋圖案躍然眼前。

在10月12日至16日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下稱“非遺節”)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海南椰雕、海南黎族打柴舞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亮相國際舞臺,展現生生不息的海南非遺魅力,引得不少觀眾駐足流連。

非遺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海南“非遺+旅遊”真正相融還有多遠?或許從這屆非遺節可見一斑。

海南非遺亮相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體驗展小舞臺。記者曹志攝

非遺海南,在復古中捕捉潮流

提及非遺,你會想到什麼?

非遺給人的印象總是古老而傳統。

“好新潮!第一次見到這種椰殼做的音箱。”成都大學生唐媛剛走進“瓊潮非遺精緻生活”海南館便被一款像卡通米老鼠的椰殼藍芽音箱吸引住了,“造型獨特,音質飽滿,真不錯!”

“這款椰殼音響叫椰萌萌,用椰殼而制,機身整體設計成米老鼠卡通外形,活潑可愛。”椰格格 (海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雅向唐媛介紹著“椰萌萌”的用途,“用手機藍芽連接音響就可聽歌。原生態的箱體,猶如聆聽自然之聲。”

非遺節上,劉雅帶來的一款以圓明園十二獸首為主題,用海南傳統非遺椰雕進行創作的椰雕十二獸首香爐,展示了傳統非遺與現代技術結合的發展新路徑,讓人眼前一亮,“十二獸首香爐底座採用椰雕傳統拼接工藝,正方體底座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四平八穩、方正規矩的設計理念,椰殼天然的紋路使底座增添了一份古樸天然之氣。”

椰殼製作的包包、冰箱貼、鑰匙扣、胸針、車載香薰、車挂飾……“復古+新潮”是這次劉雅帶來的參展作品的最大亮點。

10月12日,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上海南館的非遺項目。記者曹志攝

融入黎錦元素的書籤、抱枕、腰包、雨傘、手機殼;椰雕製作的花瓶、筆筒、擺件;沉香系列精油、香爐……琳瑯滿目的海南非遺文創産品亮相非遺節,不僅吸收了傳統紋樣風格,還融入現代時尚元素,“潮”氣十足,頗受市民遊客青睞。

在劉雅看來,在海南當下的非遺傳承中,已經出現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和手藝人,他們捕捉潮流元素,引領粉絲一起關注傳統文化。這些“後浪”正在讓非遺變得時尚,讓非遺融入生活,讓非遺獲得真正的傳承活力。

非遺文創,讓傳承鮮活起來

經典的黎錦、椰雕,再搭配人們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一個個設計各異的文創産品在海南館鋪陳開來。

製作黎錦、椰雕,又不止于黎錦、椰雕,傳承人們從海南傳統非遺工藝入手,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傳統與現代交融,民族與時尚牽手,既延伸非遺獨特之美,又兼具現代實用功能,使非遺更貼近消費者,進行生活化、可持續化,活態發展。

非遺節主辦方統計數據顯示,為期5天的非遺盛宴吸引了38萬餘人次現場參與活動。當“非遺+旅遊”成為標配,對於非遺傳承人來説,無疑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非遺項目更多‘被看見’以後,自然會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陳達谞説,在非遺節上傳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歡上黎錦是參加非遺節的初衷。

10月12日,市民遊客在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上體驗參觀海南館的非遺項目。記者曹志攝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黎錦,作為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的陳達谞在保留傳統紋樣造型的同時,運用更豐富協調的色彩搭配,加入自己的設計,在傳統的基礎上昇華又不失黎族紋樣特色,“通過傳統非遺與現代潮流的‘碰撞’,用新形式新表達,來展現傳統技藝的多元魅力。”

“每一個來海南旅遊的人,帶上一條黎錦回去,于我們而言,就是最大的傳承和保護。”讓非遺生活化是陳達谞的期許。

“你們看,這個椰雕圖案取自五指山和椰子樹,撲面而來的海南風情,可以做香薰,也可當作擺件。”非物質文化遺産海南椰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柯秋楓一邊活態展示椰雕手工雕刻的過程,一邊熱情地向來往市民遊客介紹著手中的作品。

“傳統的東西不能丟,也必須研發符合新時代年輕人需求的非遺文創。”柯秋楓坦言,“來非遺節,就是要把海南島內非遺文化帶出來,多向年輕人學習,了解非遺的發展趨勢,讓海南椰雕非遺文化更加接地氣。”

在劉雅看來,目前海南本土非遺文創伴手禮品牌比較薄弱。她建議,“‘非遺+文旅’雙向賦能,深度融合。例如,在景區、博物館、酒店等設立非遺文創手工工坊,遊客不僅可以觀賞傳統工藝的展示,還可以親自動手製作,體驗傳統技藝的樂趣。”

“作為企業來講,應挖掘和傳承當地獨特的非遺文化元素,順應潮流,了解市民遊客的需求,打造獨特而有吸引力的非遺文化産品。”她認為。

10月12日,市民遊客在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上體驗參觀海南館的非遺項目。記者曹志攝

非遺“活化石”,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再來一個!”首次亮相非遺節天府大巡遊現場的海南黎族打柴舞,贏得掌聲喝彩不斷。表演者們將磨石步、篩米步、砍柴步、爬山步、青蛙步、猴子步等傳統跳法招式錶現得淋漓盡致,生動還原了黎族的自然風貌、風俗習慣、生産生活。

“第一次看海南黎族打柴舞,多維度地展現了海南非遺獨特魅力,覺得海南離成都那麼遠又那麼近!”成都市民王琪看完巡演後激動不已,“非遺既是歷史,也是文化,更是生活。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海南黎族打柴舞亮相第八屆成都非遺節天府大巡遊。記者曹志攝

非遺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截至目前,海南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82項,市縣級以上非遺項目300多項。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對此,帶著海南黎族打柴舞亮相非遺節的三亞市群眾藝術館負責人徐永曼頗有感觸,“非遺傳承需要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合,通過創新的方式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生活。例如,設計新穎的非遺産品、創作具有現代特色的非遺藝術作品等。”

同時,舉辦非遺展覽、文化節、非遺表演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參與其中,從而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並將非遺技藝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和認知,提供相關培訓機會,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傳承非遺技藝。

“將非遺文化作為旅遊資源,開發相關旅遊産品和體驗項目,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增加非遺的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徐永曼進一步表示,“比如,開發非遺旅遊線路,將海南非遺資源整合為旅遊線路;在海南設立非遺展示基地,增加非遺的可見性和吸引力;將科技與非遺相結合,打造更具互動性和創新性的非遺體驗方式,提升遊客參與度。”

海南黎族打柴舞亮相第八屆成都非遺節天府大巡遊。記者曹志攝

近年來,“非遺+旅遊”融合發展漸成趨勢。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融合,讓旅遊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談及海南“非遺+旅遊”該如何融合發展,海南省旅文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處長饒瓊娟表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下一步將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遊高品質融合發展,推動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活態傳承,打造非遺之旅線路、培育非遺旅遊品牌、打造“非遺+”特色非遺旅遊産品,助推非遺在融入現代生活的迭代裏出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