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身健體 運動也要按“方”進行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2-02-17

作者:

編輯:

伴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全民運動熱情日益高漲。國務院發佈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顯示,到2025年按14億人口計算,將有近6億人口經常參加運動。全民健身運動增多的同時,帶來的運動損傷也勢必有所增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對運動損傷的診治存在不少認知誤區,對運動醫學本身也了解不多。海南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廣積為大家答疑解惑。

莫當“週末勇士”“上班族”運動需謹慎

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運動員腳踏雙板,從助滑區沿斜坡順滑或倒滑而下,經起跳臺騰空表演空翻、轉體、抓板等各種技巧。當觀眾們驚異於該比賽項目的刺激與優美時,有一群人一直心繫運動員們的安全與健康。他們就是運動醫學科的醫生們。

“專業的運動員有時都無法避免一定的運動損傷,而普通老百姓如果缺乏科學的運動指導,運動損傷在所難免。”王廣積介紹,所有運動損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前交叉韌帶斷裂,它是運動醫學界損傷率、手術率最高的疾病,在海南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的手術量裏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大概一年要做300多例前交叉韌帶的重建手術。

“籃球、足球等運動均有可能産生這樣的運動損傷。”王廣積説,在門診中,他經常接診到一些“週末勇士”。他以一個常見的運動場景舉例:籃球比賽中,一隊比分落後,為幫助自己的隊伍追回比分,一位曾在場上叱吒風雲的老將登場了。他雖然表現亮眼,但膝關節不慎受傷,發生前交叉韌帶斷裂。

生活中,有很多和受傷的“籃球老將”相似的人,被稱為“週末勇士”。平日裏,他們忙於工作和應酬,運動較少,但一旦到了重要比賽就想要上場為團隊出力,此時就會因為很長時間沒有適應高強度運動而出現損傷。因此,平時疏于運動的“上班族”,一定要謹慎參與劇烈運動,並做好熱身運動。

跟腱斷裂誤當扭傷運動醫學來幫忙

“日常門診中,我們接診最多的就是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及腕關節的運動損傷。”王廣積説,運動損傷不光涉及骨骼的損傷,更有可能是肌腱、韌帶以及軟骨等的損傷。近日,他在門診中遇到一例打羽毛球導致跟腱斷裂的患者。該患者受傷後先是到骨科門診就診,醫生拍片檢查後,發現骨骼並沒有損傷,便誤診為普通扭傷,結果病情愈加嚴重,最後該患者輾轉到運動醫學科就診,才發現是跟腱出了問題。

“跟腱處血運不足,斷裂後出血不會很多,往往不會感覺到特別疼。”王廣積説,跟腱斷裂很多人認為可以走路,骨頭沒問題,就認為問題不大。跟腱完全斷裂後很難自然癒合,因為跟腱彈性很大,斷裂後會明顯分離開,如果不做手術,根本上就不能將兩個斷端對合,即使部分癒合,斷端之間充填的也都是疤痕組織,穩定性和彈性都不夠,很容易再次受傷。

王廣積提醒,除了運動以外,踩空樓梯、跳下自行車的一瞬間也有可能發生跟腱斷裂。如果發現走路無力,特別是不能用前腳掌著地,上下樓時感覺腳的力量不夠,就要當心跟腱斷裂的可能。

公眾對運動醫學這一專科了解較少,不清楚哪些症狀應該去運動醫學科就診。王廣積指出,與運動有關的損傷都可以考慮到運動醫學科就診。運動醫學的覆蓋面廣,不論是脊柱、關節的運動損傷,還是肌肉、肌腱、軟骨、韌帶這樣的結構損傷都屬於運動醫學的範疇。

“運動醫學針對的是骨關節、肌肉、肌腱、韌帶或半月板等,在不正確的運動或者不科學運動的情況下,這些部位都有可能損傷。”王廣積介紹,國家現在要實現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的目標,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參與到運動中,這就涉及如何安全地、科學地運動。

運動醫學非年輕人專利退行性病變須重視

需要強調的是,運動醫學不僅為年輕愛運動群體提供醫療服務,還包括老年人。一般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群肌肉、骨骼、韌帶機能開始下降,包括身體的平衡性、靈活性、協調性都在下降,不一定是特定的體育鍛鍊,就連上樓、走路、提重物等一些生活中看似一般的動作,都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這也屬於運動醫學的範疇。

王廣積在門診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例:剛退休不久的老人,因為膝關節疼痛前來就診。老人説,退休前沒時間鍛鍊,每天只走幾百步,退休後有了大量空閒時間,一天可走上幾萬步,運動量陡然增加,半月板出現嚴重磨損,膝關節疼痛難忍。

還有老人表示:“我只是上個樓梯就扭傷了半月板”“我沒有受到外力的衝擊和撞擊,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半月板損傷了”。王廣積指出,因為老年人的半月板出現退變,更容易受到損傷。

據介紹,半月板是一個夾在股骨和脛骨之間的纖維軟骨結構,它能夠分散關節壓力、增加關節穩定,起到緩衝的作用;同時它還分泌一些滑液,有一定營養關節的作用。王廣積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半月板局部的水分會減少,彈性會下降,它承載負荷的能力也會下降。這種情況下,膝關節受到輕微的扭轉也可能使半月板被擠壓而損傷。而對於年輕人,半月板損傷可能是受到衝擊或暴力扭轉導致的。

除了半月板,人體的其他關節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出現退變。一旦出現突如其來的疼痛症狀且無法緩解,一定要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王廣積表示,隨著國民運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運動中,根據每個個體的不同身體狀況,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對運動方式、運動量、運動時間提供專業指導,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運動損傷。

急性運動損傷“先救命後治病”

急性運動損傷的處理和施救原則是“先救命後治病”。如果有危及生命的顱腦損傷,傷者出現意識問題或者氣道、心臟等器官出現急性損傷,應立即送急診搶救。無專業知識的人員切不可嘗試復位或者無保護搬運,以免加重損傷。

不過,大部分情況下,急性運動損傷均可按照RICE原則處理。即:

R(rest):休息。制動受傷的關節,可使用石膏、支具等來保護關節。

I(ice):立即冰敷。傷後24~72小時內冰敷,可以起到消腫止痛作用。以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為例,冰敷每次持續10~20分鐘,間隔1~2小時反覆施加,第一天5~6次,以後酌情遞減。

C(compression):加壓包紮。可應用彈力繃帶或者軟敷料外加繃帶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

E(elevation):抬高受傷部位。使其高過心臟,有助於靜脈回流以減輕腫脹。

涉及脊柱骨折脫位或關節脫位等有神經血管損傷風險的重要部位,在搬運時應使用多人平舉法,以免脫位加重導致神經血管損傷。

儘管意外損傷很難預防,但我們在平時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保護自己免受運動性損傷。定期有規律的鍛鍊是避免急性運動損傷最好的辦法。活動前充分熱身,活動中穿戴必要的護具,活動後做好拉伸放鬆。此外,既往發生過韌帶損傷者,經過充分康復鍛鍊後應該逐步恢復運動。

數據統計,膝關節的磨損、運動損傷佔所有運動損傷總數55%左右的發病率,都排在人體關節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