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醫囑”教您打好“保胃戰”

來源:海醫二院

時間:2022-02-17

作者:

編輯:

春節,是一年中最喜慶、最熱鬧、假期最長的佳節。節期,一些人難免放縱,美酒佳肴,想吃就吃,打遊戲、追劇,想玩就玩,熬夜熬出熊貓眼……一陣狂歡過後,腸胃不堪重負,難免鬧脾氣。

這幾天,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門診就有大量市民因為胃痛、胃脹前來就診。消化內科劉正金副主任醫師説,其實這些症狀都是假期飲食不規律、飲酒、睡眠差和熬夜娛樂等,導致了胃炎的發生。慢性胃炎、胃潰瘍其實都是胃黏膜損傷,只要黏膜受損,就會出現相關症狀及疾病。

國人的飲食習慣,導致人群中有胃炎症狀的比例特別高,而這些症狀的發生又常常在節假日達到高峰。為了讓中國民眾能對胃病的發生有進一步認識,進一步規範與指導飲食,2021年12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與黏膜屏障學組正式發佈《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作為國內第一部關於胃腸道黏膜保護的專家共識,為胃腸道黏膜的保護提供了最新的強力依據。民眾可以根據指南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做好保胃戰。

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胃粘膜負擔,導致胃炎發生呢?今天,劉正金副主任醫師就來告訴我們。

1.不良飲食習慣

《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提到,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或食用過熱、過冷或過於粗糙的食物,均可破壞黏膜屏障,造成胃腸道黏膜反覆損傷和炎症。煙草中的尼古丁也可影響胃黏的血液迴圈。

“飲食不規律肯定更會影響腸胃功能,胃需要休息,總被迫持續工作消化食物,時間久了容易出問題。”酒精也會損傷黏膜,中青年大量飲酒後做胃鏡會看到胃黏膜的明顯損傷;另外,腌制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對黏膜也存在化學損傷,甚至可能會導致一些腫瘤的發生。此外,辛辣飲食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存在一定耐受性,與各地長期飲食習慣有關。如果從來不吃辣的人一次大量我們在涉及42家醫院關於糜爛性胃炎的調查中同樣發現攝入辣椒製品,也會産生黏膜損傷。那在胃部症狀發生的人群中,飲食因素影響佔比達30%-40%。

2.不良情緒

不良情緒同樣會對黏膜造成影響,抑鬱、焦慮狀態都會通過腦腸的互動機制對胃腸道造成影響,影響黏膜的屏障和防護,導致相關損傷。權威機構的調查研究顯示:在有胃部症狀的人群中,焦慮、緊張、睡眠差的情況佔比與飲食因素相當,也高達30%-40%。

3.長期使用藥物

現如今步入老齡化社會,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疾病困擾著不少中老年人,在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非甾體類止疼藥等過程中,不僅對胃黏膜會造成損失,同樣也會引起小腸、大腸黏膜糜爛、潰瘍等損傷。

4.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會破壞胃腸黏膜,時間長後會有慢性胃炎症狀,部分人群會進一步出現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且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有70-95%的原因是因感染幽門螺桿菌所致。如進一步發展,也有發生胃癌的可能性。

所以,胃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的治療過程,注重維護整個胃腸道黏膜的完整性,並獲得更全面規範的治療。規範的治療才能快速使胃粘膜完整性恢復,症狀得到緩解。

在此,劉正金提出以下建議:

1.科學使用黏膜保護劑

幾乎每個人都有腸胃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偶爾吃得不合適、胃有些不舒服,可以嘗試使用黏膜保護劑,第一是安全,副作用少,第二是起效比較快。不僅可以中和胃酸,還具有修復黏膜損傷的作用。黏膜保護劑到藥店即可購買,外源性的黏膜保護劑服下即可在胃表面形成保護膜,當即起效。像經典的鋁碳酸鎂類,中和胃酸但不影響胃酸的分泌,同時形成的保護膜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也有一定的修復作用。

但是如果服用後症狀還沒有好轉,就需要到醫院就診。

2.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胃腸道黏膜本身有較強的修復功能,15天作用就可更新一次。李景南教授介紹,輕微的黏膜損傷自身即可修復,但需要注意改善飲食習慣,同時要保證好的心態、控制好情緒。

胃和腸道黏膜損傷這類消化道損傷,雖然看不見,但口腔潰瘍大家都得過,這也是黏膜損傷。口腔潰瘍時怎麼飲食?肯定吃得清淡、避免刺激、細嚼慢咽,同樣腸胃黏膜存在損傷,飲食也要清淡和細嚼慢咽,要利於消化和吸收。

3.遵醫囑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也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甚至導致潰瘍、糜爛,但是否需要徹底根除則需結合個人情況而定,《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指出,存在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情況,強烈建議根除。成年人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也建議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一般感染有家庭間交叉感染的特點,根除幽門螺桿菌也建議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檢查與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