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鄉村振興才!海南創新高等教育涉農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1-10-27

作者:陳蔚林 實習生 李康龍

編輯:許仁春

2021級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雙學歷”教育大專班在海南開放大學開班,瓊中白沙班以及萬寧東方班的學員在上課。封爍 攝

近日,2021級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雙學歷”教育大專班在海南開放大學(原海南廣播電視大學)開班。這是秋季學期開學以來,進入該校學習的第三批大專班學員。

海南作為全國脫貧攻堅22個戰場之一,經過持續奮鬥奪取了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謀劃推進,海南教育系統尤其是高等院校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南開放大學、海南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繼續承擔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雙學歷雙輪訓”教育工程等培訓項目,海南大學還成立了農業農村學院,探索培養本科層次、面向農村和鄉鎮的全科人才。

提升幹部學歷解決燃眉之急

為農村基層組織和新農村建設培養輸送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海南80%的土地在農村,60%的人口是農民,20%的GDP(國內生産總值)來自農業。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自由貿易港。

海南省委、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早在2010年就啟動了“農村幹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每年選拔一批農村幹部和優秀青年到海南開放大學(原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參加大專學歷教育。

今年7月,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五星村黨總支書記黃麗萍獲評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多年來,她紮根基層,為村裏深挖貧困“病根”、尋找致富“良方”,推動村民年均人收入從5年前的不到4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1760元。

回憶2016年剛剛當選村黨總支書記時的情景,黃麗萍直言,論勤勞致富,她有點心得,可被推選為“脫貧領頭雁”後,要怎樣管理和壯大“雁陣”,真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參加“農村幹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後,她接受了更為先進的理念和知識,通過不斷挖掘農村資源潛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最終為五星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與黃麗萍一樣,“農村幹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學員返鄉後不斷傳來好消息——有的創立了行銷品牌,提升了農特産品的附加值;有的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著農民群眾發家致富;有的開闢了網際網路銷售渠道,組起直播團隊,嘗試著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給農特産品帶貨……

海南開放大學黨委書記孔令德介紹,“農村幹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是海南省首次採取遠端教育方式大規模、系統性培養農村基層幹部,為農村基層組織和新農村建設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實施以來,已有10174名學員從該項目順利畢業,活躍在市縣、鄉鎮和農村地區,成為海南省貫徹“三農”政策、推動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

“4·13”以來,海南省組織、財政、教育、農業農村等部門加大力度,在“農村幹部大專學歷教育”項目基礎上,啟動了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雙學歷雙輪訓”教育工程,有步驟地擴大對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的大專學歷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招生規模,取得積極成效。

打破多層壁壘力求因材施教

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業評價等進行全面改革,培養“基層組織帶頭人”和“群眾致富帶頭人”

根據“雙學歷雙輪訓”教育工程實施方案,“雙學歷”教育招收對象主要是村“兩委”幹部和後備幹部,“雙輪訓”教育招收對象則為農村黨員和在家務農的青壯年農民。

教育對象的年齡層次、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學習動機等均有較大差異,如何設計課程成為項目實施高校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對此,海南開放大學緊緊圍繞為農村基層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這條培養主線,以培養“基層組織帶頭人”和“群眾致富帶頭人”為目標,為學員量身定制了黨建知識、農村經濟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等專業。

來自海口市永昌村的村幹部吳岳川説,他攻讀的經濟管理學知識專業,包含了“三農”政策法規、“村官”領導方法與藝術等課程,授課教師不僅有職能部門領導、專職教師、行業專家,還有來自田間地頭的“土專家”“田教授”,確保學員都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幹得好”。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則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下設項目教學中心、課程研發中心、鄉村服務中心等,通過對學校已有涉農專業進行結構優化與資源整合,開設了畜牧獸醫、電子商務、園林技術、旅遊管理等4個專業。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鄉村振興學院院長王安興介紹,多年來,學校為四輔人員提供了多項學歷提升教育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為鄉村振興學院在教學方式探索、校外教學點開拓、特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學員管理與評價等方面提供了啟發與參考。

同時,為了摸清鄉村建設人才需求,明確學院與專業定位,海南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還先後赴定安、臨高、樂東等市縣開展用人單位需求調研,並通過學情調研的方式向學員了解學習需求及意見建議。

“在調研中,我們認識到,要辦好鄉村振興學院,必須走出教學舒適區,摒棄舊有認知與方法模式,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業評價等進行全面改革。”王安興舉例,學院在課程設置上,由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改革為核心素養課程、基層綜合行政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由教師講授為主,改革為專題研討、項目分析、實地考察等案例教學為主;在評價方法上,由單維度的課程完成評價,改革為課證融通與學分認證。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學院2021級學員陳秋楓是來自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南仇村的村幹部,在承擔村“兩委”工作之外,她還組建了直播團隊,銷售村裏的農特産品。

“考慮到基層幹部工作實際,學院除了集中學習還提供了線上課程,方便我們隨時隨地想學就學。”陳秋楓説,不少學員都是高中畢業就參加工作,對新理念、新事物、新技術比較陌生,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最新政策,了解市場趨勢,體會和參與電子商務時代變化進程,把老鄉們精心生産、藏在“深閨”的農特産品推銷出去。

培養涉農人才要從“娃娃”抓起

注重社會實踐,以“鄉村實績為主、畢業論文為輔”,把學生培養成全科人才

不斷輸送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既要有應急之策,也要有長遠打算。

2020年,海南大學對海南涉農高等教育現狀進行調研,發現海南高校涉農專業數量和培養規模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全省僅有3所高校開設涉農專業共17個,每年招生規模在1500人左右,其中海南生源僅有500余人。而海南生源中,由於專業過於細化和固化,不少畢業生沒有在農業農村一線找到合適的崗位,真正留下來的,只有半數。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海南高校涉農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亟需改革。”海南大學農業農村學院副院長王聯春有多年駐村工作經驗,他認為,海南高校涉農專業應該致力於培養面向農村和鄉鎮的領導型、開拓型全科人才。這類人才,在實用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理論、農林經濟管理、工程技術基礎、實際農業技術技能培養應用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涉獵,但無需事事精通,只要能夠迅速找到“病因”,聯繫上“醫生”來“對症下藥”即可。

海南大學農業農村學院副院長孫濤介紹,為把學生培養成全科人才,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既安排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習近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理論思想》等理論知識學習,又安排了《基層法律調解》《鄉村治理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等管理辦法學習,還安排了《畜禽養殖與動物醫學》《農産品品質安全與綠色生産》等農業技術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該學院十分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原則上社會實踐時間在1.5學年至2學年。社會實踐期間,學生將到市縣農業部門、鄉鎮有關部門、村“兩委”及合作社等崗位歷練,宣傳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目前,該學院已與儋州天成農業有限公司、東方市大田鎮樂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單位達成了共建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協議。

孫濤説,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海南大學賦予了農業農村學院較大的辦學自主權——一是同意學生學位與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不掛鉤;二是降低數學學科難度,把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合併為綜合化學課程;三是探索實施學分銀行和完全學分制,學生可以用社會實踐實績置換課程學分,並以“鄉村實績為主、畢業論文為輔”的模式取得畢業資格。

“我們對學院的人才培養理念、目標和模式十分認可。”海南大學農業農村學院新生惠海霞説,她了解到,學院雖是第一年招生,但生源品質超過了預期,“我和同學們都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盼望著在農村地區施展才幹、實現夢想。”

海南大學農業農村學院新生吳創君的父母都是農民,原本並不同意他報考這個學院。“爸媽説,費這麼大勁供我讀書,不是為了讓我又回到農村。可我喜歡農村,喜歡農民,更感恩黨和政府讓我們家脫貧‘摘帽’。”他希望能接過“接力棒”,為改變家鄉面貌、推動鄉村振興盡一份力,“如今,對學院有了深入了解,我的父母也改變了觀念,以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為榮。”

多校共同發力,人才呼之欲出。海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王飛表示,海南省教育廳將指導海南省相關高校,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準,進一步完善全日制學歷教育和非全日制在職學習相結合,涵蓋研究生、本科、高職等各學段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農村幹部和農業農村帶頭人,打造涉農人才培養新高地、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田。

原標題:我省創新高等教育涉農人才培養模式 為鄉村振興輸送領導型、開拓型全科人才 

教出鄉村振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