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常沙娜:敦煌少女的黃沙藍天之旅

發佈時間:2018-01-11 11:48: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芳  |  責任編輯:李芳
分享到:
20K

每天登著蜈蚣梯,爬進洞窟臨摹壁畫

“那建於五代時期的窟檐鬥拱上鮮艷的梁柱花紋,

那隋代窟頂的聯珠飛馬圖案,

那顧愷之春蠶吐絲般的人物衣紋勾勒,

那吳道子般舞帶當風的盛唐飛天,

那金碧輝煌的李思訓般的用色……”

這段摘錄于常書鴻《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著作中的文字,生動地描述了莫高窟洞中滿目佛像莊嚴的瑰麗場景。常沙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看得如癡如癡,畫得忘乎所以。

她臨摹壁畫,幾乎從到敦煌那一刻就開始了。平時在酒泉讀初中,暑假就回洞子裏畫畫。邵芳是常沙娜的工筆重彩老師,董希文教她西方美術史,蘇瑩輝輔導中國美術史。

而素描的基本功則從對臨壁畫開始。

早前張大千在臨摹時,都是用圖釘把拷貝紙按在壁畫上拓稿,出來的東西雖準確,但圖釘卻不可避免地在墻上鑽出小孔,壁畫也因此受到破壞。為了保護壁畫,常書鴻規定臨摹一律採用對臨,不能上墻拓稿。因此,常沙娜都用打格的辦法來對臨。雖然難度大,但卻迫使自己把眼睛練得很準,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繪畫基本功就這樣打下了。

後來,常沙娜的母親因為一些原因,離開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們,登報宣佈離婚。家裏的生活一下子亂套了,為了照顧年幼淘氣的弟弟,常沙娜從酒泉退學回來,挑起了原本屬於母親肩上的擔子,做飯、做鞋、做衣服……三人相依為命,在敦煌艱難地生活著。

除了照顧家人,常沙娜的主要精力依舊是臨摹壁畫。父親對她要求很嚴,每天一早起來,以唐人經書為帖練字,再朗讀法語一小時,之後像工作人員一樣進洞臨摹。在父親指導下,常沙娜先從客觀臨摹入手,之後以整理臨摹為準,將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點壁畫全部對臨了一遍,還掌握了各壁畫的歷史背景和時代風格。

常沙娜曾這樣描述自己的臨摹時光:“彩色的佛陀、菩薩慈眉善目地陪伴著我,頭頂上是節奏鮮明的平棋、藻井圖案,圍繞身邊的是神奇的佛傳本生故事、西方凈土變畫面……隨著太陽轉移,洞裏的光線越來越暗,而我意猶未盡,難以住筆……”

敦煌莫高窟美景

敦煌莫高窟美景

赴美留學,又隻身漂洋過海回到祖國

“音樂——感受——畫畫,

畫什麼呀?怎麼畫呀?

聽那些音樂沒什麼感受,

而我腦子裏只有敦煌,

隨便畫麼,

那就畫敦煌吧,菩薩、飛天、祥雲……”

這是常沙娜在美國學習設計課時的場景,如今想起來,她仍然覺得非常有趣。

促成這段留學經歷的,是一位加拿大籍的猶太人葉麗華。

1946年,常書鴻將他和女兒的部分作品拿出來,在蘭州雙城門辦了個《常書鴻父女畫展》。展覽反響很大,很多人開始了解並走進敦煌藝術。

畫展期間,葉麗華對常沙娜的才華大加讚賞,希望能帶她去美國學習。過了三年,在思來想去、考慮諸多因素並徵求好友意見後,最終,常書鴻答應了讓女兒留學的事情。

1948年10月,常沙娜從南京出發,飛往美國。這是她第一次坐飛機,頭暈,噁心,離開父親、弟弟、敦煌……她嚎啕大哭。情感的失落、身體的不適與飛機的轟鳴攪在一起,她就這樣哭泣著,走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在波士頓,她學習了素描、透視、色彩、繪畫、設計、人體解剖、美術史……結識了一些朋友,還在暑假期間打工掙錢,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平靜地進行著。她還參加了當時美國最有影響的中國學生團體——“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認識了不少進步留學生,也逐漸有了進步意識。

從新中國成立之日起,留美學生歸國勢頭大增,“去建設一個新的中國”成為當時縈繞學子們心頭的共同嚮往。他們一批又一批的回國,尤其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更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去。“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回去,”這成了當時大家的共識。

在國際友人愛潑斯坦的鼓勵下,常沙娜隻身飄揚過海,回奔祖國。

在歸國輪船上,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常沙娜認識了化學博士蕭光琰,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此類人才進行封鎖堵截,他能回國著實不易。在經過橫濱時,恰巧趕上耶誕節,蕭光琰邀請常沙娜一起上岸購買節日禮物。返回時,常沙娜抱著禮盒,樂呵呵説聲“聖誕快樂”,檢察人員便沒有檢查,讓她直接上船了。不過後來她才知道,自己為新中國帶回了一份非常特別的“禮物”——化學研究領域的急需資料。

就這樣,整整二十八天,她回來了!

<  1  2  3  4  5  >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