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匯成滾滾紅利——粵桂産業協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之道

時間:2023-05-29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蘇超光 韋繼川

龍州引進一家廣東養牛企業,聯結47個村,3年村集體累計收益達396萬元;

環江引進一家廣東木材加工企業,聯結20個脫貧村,村集體每年收益130萬元;

田陽61個脫貧村聯結農副産品加工園區,每年村集體收益280萬元;

昭平紙社村在粵企幫扶下發展鷓鴣養殖産業項目,去年村集體收入76萬元……

2021年以來,廣東撥出大量財政幫扶資金,投入到廣西33個協作縣的上百個産業項目中,使脫貧村村集體從中獲取3%至5%的經濟收益,匯聚成滾滾紅利。

粵桂産業協作之所以能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共用”是秘訣。

你中有我 共建共用

位於右江河谷的田東、田陽是廣西芒果種植重點縣區,也是供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果蔬基地。

2021年以來,田東縣使用4000多萬元粵桂協作資金共建農産品加工物流輕工業園,拉長了果蔬産業鏈。其中A棟廠房産權歸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服務中心所有,每年廠房租金收益按照2022年3%、2023年4%、2024年起4.5%,分紅給172個村集體。

田陽區共建的深百眾創産業園,由深圳農業龍頭企業配套建設多個供應鏈示範基地,包括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2個深圳市“菜籃子”基地、4個供深示範基地、6個“圳品”基地。在建設完整産業鏈過程中,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與園區企業合作,或帶資共建,或入股分紅,兩年間85個村共分紅224.84萬元,並帶動周邊易地搬遷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2000余人。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一座九萬山,山中的優質山泉成就了“納翁泉”“甘冽清泉”“九千萬”“泉水叮咚”等多個品牌。經入駐的粵企開發,形成了從生産到銷售終端的成熟産業鏈。而當地73個行政村,通過投入2931萬元入股企業,僅2022年村集體經濟就收穫193.69萬元分紅。

就這樣,兩省區在壯大特色産業鏈、提升産品價值鏈,暢通市場銷售鏈、打造高效服務鏈中,讓眾多脫貧村以協作資金入股,或帶資共建等形式積極參與,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出謀劃策 提質升級

引進廣東先進經營理念,提質升級廣西的特色産業,形成脫貧村自主經營、長期受益的項目,從而實現可持續增收的目標。這是粵桂産業協作“共用”的另一個側面。

新冠疫情發生後,國家全面禁止野生動物養殖,昭平縣紙社村的竹鼠養殖産業面臨騰籠換“鼠”。幫扶昭平縣的廣東肇慶市鼎湖區引進綠色生態魚養殖、鷓鴣養殖等生態養殖産業,幫助該村走出一條標準化、綠色化、集聚化的産業升級發展之路。2021年底至今,粵桂協作資金在紙社村共投入200萬元,新建鷓鴣“孵化+養殖”一體迴圈基地。2021年,紙社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7萬元,2022年收入翻番超過76萬元。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粵桂協作工作隊引進粵企,扶持該縣長垌村建設10畝林下靈芝種植示範基地,並升級建成來賓市第一個村級産業園,重點發展靈芝、香菇和木耳種植。目前年産食用菌、靈芝菌菌棒能力分別達到12萬棒和10萬棒,並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的村委共同種植。近兩年,長垌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0萬元,並帶動30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2.2萬元,入園務工勞動力年每人平均增收2萬元。

利益聯結 權益共用

三江口(忻城)繭絲綢産業園是粵桂協作産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體以資金入股,企業以技術管理和資金入股,每年按照比例分紅。同時村民還可以就近務工,掙取勞動報酬。

在權益共用方面,村集體以資金股權分紅,村民以土地股權分紅,企業以技術管理、保底收購和資金股權分紅。村民以土地股權分紅和勞務報酬相結合取得的收入,與原有土地收入相比,增加了4—5倍。

此舉還進一步壯大了忻城縣蠶桑優勢主導産業地位,使得優良的桑品種及桑蠶種養技術得到推廣,實現了本地蠶桑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又是粵桂産業協作的一個“共用”品種,通過“公司+農戶+産權權益”的模式創新,實現生産要素資源收益共用,從而帶來財産性收入。

建成廣西重要的木製品精深加工基地、林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域、滇黔桂林業産業融合發展區……這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發展定位。

該縣在共建粵桂協作現代林業産業園中,引進第三方投資公司入駐投資生産,項目直接利益聯結環江20個脫貧村集體,每年收益分紅不少於130.5萬元,全部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方面。

“龍州年産甘蔗尾梢、玉米等農作物秸稈多達80萬噸。這些以往讓農民頭疼的廢棄物,如今變成了養牛致富的香餑餑。”龍州縣委常委、副縣長黃國豪介紹,在粵桂協作工作隊牽線搭橋下,廣東有名的養牛世家傳人到龍州成立了甘牛養殖公司。

公司在該縣下凍鎮那渠和龍州鎮大灣選址建設2個生態養殖基地,分別與下凍鎮扶倫村、龍州鎮嶺南村村民合作社簽訂土地租賃合同。僅靠土地租賃,兩村收益達334萬多元。2020年至2022年,甘牛公司分配給全縣47個村集體經濟收益近400萬元。(記者 蘇超光 通訊員 韋繼川)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