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更大進展

時間:2023-05-26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韋夏妮 林學瑞 韋善康 藍皓璟

原標題:廣西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更大進展

壯美廣西 美美與共

廣西的山,連綿、清秀,岩溶峰叢、喀斯特地貌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廣西的水碧綠、溫柔,“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廣西水質清秀的生態美;廣西的海,有著延綿1628公里的海岸線,這片潔凈的藍色海域是“海中精靈”中華白海豚和世界自然瀕危物種布氏鯨的“夢想天堂”……

萬物共生,美美與共,“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具象為草木茂盛、鳥獸蕃息的生動場景,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之一。廣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五個更大”重要要求、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保護好八桂大地山山水水的歷史責任,從協議到協力,複元生物多樣性,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西篇章。

穩中有升 珍稀動植物物種不斷上新

廣西地處喜馬拉雅以東地區,自北向南跨越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北熱帶3個氣候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中國野生動植物分佈最多的省區之一,種類數量達18000多種,居全國第三位。廣西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物物種繁多、遺傳資源豐富、傳統知識特色鮮明。

近年來發表的植物新種50余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新增136種,標誌著廣西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系統性得到了顯著加強。這些讓人欣喜的消息,折射出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紮實成效。

持續開展瀕危物種遷地保護,在全國首次實現膝柄木野外回歸種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難題;發現了桂北琴蛙、才勞桂墨頭魚、瓊楠等多個新物種和新紀錄。2023年3月中旬,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72.4米的望天樹,更是迄今中國岩溶地區發現的最高樹。

生物多樣性是衡量一個地區環境品質和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為了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更具系統性、專業性,廣西堅持保護優先、規劃先行。近年來,廣西出臺50項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地方性法規和管理辦法,率先出臺全國首部靈長類棲息地保護條例和遺傳資源地方性法規,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法規與制度體系。更新《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積極推進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完成2015—2020年廣西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八桂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秀甲天下”的顏值更高。

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獲國際讚譽。廣西白頭葉猴保護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2年12月18日,作為COP15第二階段會議系列活動之一,以“綠水青山碧海築就廣西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中國角廣西主題日活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陳亮在中國角廣西邊會發表主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新家園》的視頻致辭,向世界展示了廣西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萬物共生 遇見生物多樣性之美

綠水青山踏歌來,萬物共生美家園:桂林漓江碧水縈回,南寧邕江如百里畫卷;欽州三娘灣畔,中華白海豚追逐暢遊;北海市紅樹林鬱鬱蔥蔥,白鷺翩翩起舞;崇左森林連綿,白頭葉猴嬉戲玩鬧……

在廣西2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種,野生脊椎動物1906種,紅樹林面積從2012年的8780公頃增加到9412公頃,位居全國第2位。同時,是白頭葉猴、貓兒山小鯢等18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的全球僅有分佈地,也是中國候鳥向澳大利亞、日本遷飛的重要通道,肩負履行《國際濕地公約》以及國際候鳥保護協定的重要職責。目前全區已建成自然保護區78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區23個,在國家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6年,在廣西邦亮林區重新發現了東黑冠長臂猿,讓這一度被認為消失的物種重新回到公眾視野。通過與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護機制,東黑冠長臂猿已由發現之初的3群19隻增長至目前的5群35隻。2020年7月,全國首個靈長類動物生態廊道在崇左白頭葉猴保護區板利片區正式聯通,打造了白頭葉猴專屬的生態廊道,改善了白頭葉猴生存環境。全球僅分佈于廣西的白頭葉猴,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1400多只。

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唯一以蘭科植物命名並以其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目前已知有蘭科植物64屬172種,其中帶葉兜蘭、莎葉蘭和台灣香莢蘭野生居群數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均極其罕見。廣西海洋生態系統獨特、美麗而脆弱。潿洲島附近監測到布氏鯨兩個批次52頭次,北部灣的中華白海豚超過300多頭。此外,北部灣海洋生態系統還擁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鱟、江豚和文昌魚等多種珍稀海洋生物,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區之一。

行穩致遠 用心呵護自然保護地

自然保護地作為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重要形式,是野生動植物物種的最佳庇護所和復壯的繁衍地。

從1961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花坪自然保護區至今,廣西共建立自然保護地223處,總面積225.36萬公頃,有效保護了廣西90%以上陸地生態系統類型、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8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44%的紅樹林濕地。白頭葉猴、東黑冠長臂猿、冠斑犀鳥等種群和數量不斷增加,帶葉兜蘭、廣西火桐、資源冷杉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成效顯著。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已納入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加快推進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創建各項工作。通過建立動植物園、物種種質基因庫(圃)、禽畜保種場、保存庫等多種形式,保存了6萬餘份作物遺傳資源。

積極開展瀕危植物遷地保護,通過遷地保護,廣西青梅、膝柄木等極小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成功開展資源冷杉、元寶山冷杉、蒜頭果、德保蘇鐵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及中華穿山甲、冠斑犀鳥、鱷蜥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野外放歸工作,為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與種群恢復積累了寶貴經驗。

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強化司法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常態化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建立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機制,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積極落實《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依法嚴打危害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開展“清風”“亮劍”“國門利劍”和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2022年5月16日以來,全區共破獲破壞森林草原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刑事案件135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23名;收繳野生動物近46237隻,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16881件,野生植物380285株,珍稀植物製品994.10噸。完善專門審判體系,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水準。開展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破壞古樹名木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形成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高壓態勢。採取依法判處實刑、慎用緩刑、強化罰金刑等手段,精準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

共同呵護 不斷擴大“朋友圈”

共護廣西山山水水,同享萬物和諧家園。從協議到協力,在廣西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形成全民支援、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全民共用的濃厚氛圍。廣西各級各部門持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專題宣傳科普活動,積極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的新局面。

5月22日,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西主場活動在南寧市園博園舉辦。活動圍繞“從協議到協力:複元生物多樣性”主題,啟動了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西主場活動開幕式、開展了“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論壇和公眾宣傳活動。公眾宣傳活動現場氣氛濃烈。在“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獎互動”環節,有獎問答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小朋友,大家通過回答問題,增長了環境保護知識;在“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課堂”上,科研院所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志願者為大家現場授課,吸引公眾了解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攝影成果展”以展板形式,重點展示了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日主題科普、生物多樣性優秀攝影作品等內容,圖文並茂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園博園景區將廢棄的礦坑通過生態修復打造為羅漢松園,本次活動結合園博園羅漢松園景點,打造了一條“生物多樣性園博園體驗遊路線”。大家通過沉浸式感受園博園之美,增強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從我做起的意識。

加強與法院、檢察院、公安、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和與周邊省市縣的跨域協作,增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合力。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與貴州黔西南州、雲南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南盤江流域環境資源保護常態化司法協作機制;賀州市八步區人民法院、梧州市蒼梧縣人民法院與廣東省封開縣法院聯合設立“省際聯絡站”,協同保護賀江流域生態環境。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努力構建共同維護生物多樣性社會大格局。全面推行“河(湖、林、田)長+檢察長”協作機制,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出臺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實施細則,與國家林草局廣州專員辦、自治區林業局建立林業保護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協作配合。

進一步發揮“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切實履行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濕地公約》等國際公約。加強與東盟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憑藉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優勢,廣西致力於加強與越南等鄰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合作,成功實施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項目。包括與越南高平省簽署《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山口和貓兒山兩處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山口和北侖河口兩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建立和實施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的國家框架項目”的中國三個試點示範省(區)之一,推動全國首個省級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辦法頒布實施,項目通過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的國內外獨立專家的終期評估,獲得了“高度滿意”的評價。(韋夏妮 林學瑞 韋善康 藍皓璟)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