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弦琴聲悠揚婉轉,魚梆敲打鏗鏘悅耳。1月16日,東興市2023年迎春晚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傳承人趙霞和京族年輕人共同表演的歌舞節目《京島梆聲》,展現了京島原生態環境,講述了京族人民靠海而生、依海而居、越過越好的幸福生活,精彩的演繹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人為學員演奏獨弦琴。
海風輕拂面,梆聲振海潮,漁歌輕唱晚,琴聲裊繞人。京族的先民們受桅桿的繩索、櫓與船的搖擺碰擊發聲啟迪,模仿製作出古老樂器獨弦琴。
獨弦琴,京語稱“旦匏”,亦稱“獨弦匏琴”,是京族地區獨有的民間彈弦樂器。與其他樂器相比,獨弦琴獨特之處是單憑一根弦、一根搖桿,能同時演奏出泛音和基礎音兩個音,演奏出6個音區、3個八度,獨弦成曲。
京族哈妹在東興山海相連地標廣場表演獨弦琴彈奏。
獨弦琴音色柔和優美,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大自然的美景,也能酣暢淋漓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是京族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2011年6月,京族獨弦琴藝術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長期以來,京族群眾十分喜愛獨弦琴,平常過節、喜慶豐收或起舞歌唱,都喜歡用獨弦琴來伴奏唱歌。每年京族“哈節”,更有聲勢浩大的“百人獨弦琴”表演。
十幾年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人蘇春發為了傳承發揚京族獨弦琴藝術,在家自費組織培訓班,週末或寒暑假免費為京族孩子教授獨弦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人蘇春發在培訓課堂與學員一起彈唱京族民歌。
1月17日,又是培訓班授課的日子。一大早,學生們就來到教室與老師一起擺琴、調音,做好上課的準備。
“作為泛音樂器,演奏時要注意少彈多搖,注意把握好顫音,才能準確表現曲子的旋律。需要十分注意搖桿、撥弦的力度和頻率,以此來表達曲目的內涵。”課堂上,蘇春發深情演繹了京族民歌《過橋風吹》,優雅的曲調在教室裏回蕩,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今年68歲的蘇春發5歲開始學習獨弦琴,11歲師從民間藝人阮世和。上世紀90年代,京島精通獨弦琴的老一輩藝術家大多已過世,能夠彈奏獨弦琴的人寥寥無幾。面對獨弦琴文化即將失傳的局面,蘇春發毅然放棄了當時做得火熱的邊貿生意,投入到傳授獨弦琴的事業中。
京族“哈節”期間,京族群眾進行獨弦琴百人彈奏表演。
針對學生在彈奏中遇到的問題,蘇春發手把手悉心指導、示範引導。溫馨、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員們學習獨弦琴藝術的興趣更加濃厚。至今,蘇春發已培養300多名學生,有些參加了青歌賽、星光大道等,有的當老師繼續傳承獨弦琴藝術。
如今,蘇春發正在讀高三的孫女蘇其嵐也成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獨弦琴藝術縣級傳承人,祖孫倆共同保護、傳承獨弦琴藝術這一文化瑰寶。
近年來,東興市不斷投入資金,傳承、保護和發展京族獨弦琴藝術,在多所中小學校舉辦獨弦琴興趣班、培訓班,推動獨弦琴藝術傳承進學校、進社區。據統計,該市在各鎮開設的京族獨弦琴培訓基地已免費培訓學員4000多人次。全市京族獨弦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體系內共有代表性傳承人41名。
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文化見證,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和底色,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産則是文化振興的內在驅動力。
目前,東興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化農業重點産業項目建設,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打造宜居宜業生態農村。京島群眾也發揮自然優勢,建起海洋牧場,並依託濱海風光與民族風情發展旅遊業,生活也越過越富足。而京族獨弦琴藝術作為國家4A級景區——京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傳承了500多年的京族獨弦琴藝術,承載了京族人民追求美、嚮往富足幸福生活的鄉愁記憶,弘揚了獨特的海洋民族文化,所表現的美、蘊含的品質和價值也必將發揚光大。(記者 苑長軍 通訊員 簡洪輝 譚海東)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