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部民歌從鄉野走進殿堂

時間:2023-01-16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孟振興 黃慧琴

“日日開門見青山,日日青山不改顏。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閒。”千百年來,喬老河在大石山區的重巒疊翠中靜靜流淌,三聲部民歌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代代傳唱。近日,在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人溫建業家中,記者翻閱了他家世代珍藏的兩本歌書。據介紹,清光緒二十三年(即西元1897年),馬山縣文人把父老鄉親口口相傳的山歌整理成冊,並流傳至今。歌書中不少內容已經無法辨識,但封面上“光緒二十三年”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向每一位閱讀者講述那些歌者的過往。

三聲部民歌盛裝亮相各種大舞臺。(馬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溫建業收藏的歌書。本報記者 孟振興  攝

溫建業(左二)、莫花美等在喬老河畔為父老鄉親和遊客們演唱。(馬山縣文化館供圖)

“歷史開工山交通不便,‘隔山唱歌山答應’,家住在山中,歌就在心中。”溫建業向我們展示了一代代歌者蒐集整理的各種歌書,包括定情歌、集路歌(指在路邊即興對唱)、夜宵歌、建新房歌、季節歌、開花歌等等,幾乎每一首歌都與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記者甚至看到一本“抄於民國八年(1919年)”的《雲嶺悲盜匪之寬》。據溫建業解釋,這是因為當年山區盜匪橫行,民歌手們就把防範盜匪的措施寫進歌曲中傳唱,足見三聲部民歌紮根群眾、紮根生活之深。

源於生活、直抒心意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年輕時的溫建業在山間采風,眼見當地群眾放養馬山黑山羊,即興創作一首《養羊歡》。

“三聲部民歌的歌詞一般採用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得有嚴格的腰腳韻。”溫建業解釋説,所謂“三聲部”,第一聲部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聲部副旋律、第三聲部為和聲,由二人以上合唱。“只有詞、曲、唱法和表演者的唱腔四者合一,才能彰顯三聲部民歌的特色。”

20世紀80年代,三聲部民歌因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而被相關專家發掘,進而走向更大的舞臺:1999年、2000年,三聲部民歌兩度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亮相;2009年6月11日,民歌手赴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2013年8月13日,馬山歌手藍海群、藍日浩、藍春平等人以三聲部民歌唱響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更多受眾通過傳媒聆聽到來自壯鄉的“天籟之音”。

這些年來,溫建業和妻子莫花美、女兒溫百靈,以及藍海群、藍春平、藍日浩等歌者一直秉承開放包容的理念,對慕名而來的求教者“有求必應”。他們還主動走進校園、走進村屯,向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當地群眾以及小朋友們普及三聲部民歌相關知識,並積極與專家學者及各地區、各民族的歌手們交流學習。

“只要有利於三聲部民歌的傳承發展,我們就應該去嘗試,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溫建業説。(記者 孟振興 通訊員 黃慧琴)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