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中國—東盟音樂周:
搭建中國—東盟交流的“藝術絲綢之路”
8場精品音樂會、4場學術高峰論壇、4場中外專家學術講座,中國與東盟音樂元素交融……日前,2022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廣西南寧落下帷幕。作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的正式會員,中國—東盟音樂周以“中國·民族·東盟·超越”為宗旨,以民族性、國際性為特色,在一週裏呈現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一流的音樂作品,展現了各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音樂魅力,推動了各國藝術家的交流互動,也搭建起中國與東盟國家民間交流的“藝術絲綢之路”。
2022中國—東盟音樂周開幕表演——大型交響合唱《絲路遠航》。廣西藝術學院供圖
多年沉澱
國際聲譽越來越高
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東盟音樂周首創于2012年,正如廣西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蔡昌卓所説,中國—東盟音樂周經過多年沉澱,已經成為一項大型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平臺,是挖掘新作品、培養新音樂人才、擴大新聽眾的重要力量,在國際音樂界擁有較高的聲譽。
由廣西藝術學院出品的大型交響合唱《絲路遠航》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上演,為觀眾帶來一場中華文明與異域風情相互交融的交響合唱視聽盛宴,也拉開了2022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序幕。2022中國—東盟音樂周採取線上線下聯動、國際國內聯通的方式舉辦,在5天裏,相繼舉辦了交響樂作品音樂會、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武漢鋼琴三重奏》專場音樂會、甘美蘭音樂專場音樂會等活動,參演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具有極高的演奏水準和學術價值,也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
本屆音樂周還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的知名專家舉辦學術性講座,並首次增加學術論文徵集環節。“每屆音樂周都會舉辦音樂展演、學術高峰論壇、大師講座和音樂評論比賽等活動,助推新音樂的創作、表演和理論研究。”蔡昌卓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音樂週日益得到國內院校以及東盟各國音樂家的關注和認可,為推動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廣西故事發揮了積極作用。
藝術交融
區域音樂交流互鑒
每屆中國—東盟音樂週期間舉辦的多場音樂會,都閃爍著鮮明的東盟元素。
本屆音樂週期間,由廣西藝術學院、印度尼西亞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甘美蘭音樂專題音樂會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精彩上演。音樂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兩地師生共同演繹,其中既有傳統的印尼甘美蘭音樂表演和廣西民族特色音樂,也有在傳統音樂基礎上對民族音樂的新探索,中國和印尼民族音樂的美妙碰撞,讓現場觀眾享受到一場別樣的視聽盛宴。
甘美蘭是印尼最具特色的樂種,樂隊編制包括銅排琴、吊鑼、罐鑼、吹管等。借助中國—東盟音樂周這一平臺,廣西藝術學院和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積極搭建與印尼音樂文化的交流通道,努力打造兩國音樂共同發展的先鋒樣板。“此次甘美蘭音樂專題音樂會的成功舉辦,有效促進了廣西藝術學院與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的交流與合作,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音樂領域的交融互通帶來了新的契機。”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陶義美表示。
毗鄰東盟,廣西藝術學院一直牢牢把握這一地域優勢,著力搭建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通過音樂周平臺,中國與東盟的優秀音樂家有了更為密切的交往。比如本屆音樂週期間舉辦的中國與東南亞竹質樂器專場研討會上,來自印尼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雲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圍繞竹質樂器的延伸性、再生性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在立足東盟國家和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同時,中國—東盟音樂周從內容安排到形式呈現保持了多元並存與交流融合的鮮明特質。”廣西藝術學院院長侯道輝説,音樂周為國內外音樂家、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和舞臺呈現提供了對話與交流的寶貴平臺,也為中國—東盟區域音樂文化的交流互通等作出貢獻。
培育創新
不斷推出新音樂、新人才
中國—東盟音樂周為廣西本土優秀音樂和優秀人才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提供了平臺。在2022首屆上海當代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上,由廣西優秀青年作曲家鐘峻程為笙與交響樂隊所作的《山裏的苗寨》進行了世界首演。鐘峻程作為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創始人之一,正是音樂周力推本土優秀人才的縮影。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蔡央回顧了中國—東盟音樂周這些年來的發展。他説,音樂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創作水準上去了,優秀作曲家的作品也能越來越多地“走出去”。從廣西藝術學院走出的鐘峻程等年輕作曲家,不斷創作推出新作品,提升了學院的整體創作水準。
作為本屆音樂周開幕表演,由蔡央指揮的《絲路遠航》同樣引發廣泛關注。《絲路遠航》是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2022—2024年)扶持項目作品,匯聚了廣西藝術學院老中青三代作曲家、詞作家以及學院師生的心血和努力。
中國—東盟音樂周與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杭州現代音樂節共同組成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及新音樂作品展演的四大平臺,中國和世界各國頂尖音樂家借助這些平臺推出眾多新音樂作品。蔡昌卓説,中國—東盟音樂周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結構模式,不僅為廣西藝術學院學生開拓國際視野、開展教育實踐搭建廣闊平臺,也為推廣現代音樂和助力青年音樂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記者 郭凱倩)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