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侖河口保護區紅樹林有林面積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穩中向好
299種鳥類棲息“海上森林”
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産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繫。
北侖河口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景色。
近日,號稱“鳥中大熊貓”的極危鳥類勺嘴鷸“做客”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發各方關注。全球只有600多只的勺嘴鷸,從“稀客”變“常客”,正是防城港市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展現新作為、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的一個縮影。
11月9日,北侖河口保護區,藍天白雲、碧海綠波、紅樹招展、美輪美奐。記者漫步在紅樹林中的棧道,感受著清新空氣、秀麗景色、盎然綠意,只覺心曠神怡。翠綠的紅樹林在海風中搖曳,樹梢上的白鷺歡快歌唱,灘塗上的螃蟹和彈涂魚伺機覓食。
北侖河口保護區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生境、紅樹林濕地鳥類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來,該保護區創新開展資源管護、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等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紅樹林有林面積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穩中向好。
彈涂魚。
一體巡查檢查,加強資源管護。保護區嚴格落實管理責任,依託資源保護執法科和3個管理站,通過執法車、執法艇、無人機、監控系統常態化開展一體化巡查檢查,巡查覆蓋率100%。2016年以來,紅樹林面積自然增長趨於向好,有林面積顯著提高。
強化生態修復,恢復面積提升。為了恢復保護區的物種資源,保護區從2004年開始通過公眾參與種植和生態修復項目恢復種植紅樹林、海草床、濱海植物,引導公眾自覺參與到保護紅樹林行動來,每年有5000多人次參與。目前,人工紅樹林恢復面積達350畝。
常態生態監測,確保長期健康。2005年起,保護區開始全面開展北侖河口生態監測工作。監測數據顯示,保護區紅樹林生境、生物多樣性、底棲動物及浮游動植物等各項指標趨於穩定,整個紅樹林生態系統長期處於健康狀態。“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的巡護執法、對底棲生物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對海水進行監測,對這片紅樹林進行綜合評估,確定紅樹林是否健康生長。”北侖河口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志鶴介紹。
白鷺“做客”保護區紅樹林。
強化鳥類監測,記錄數量靠前。鳥類數量是衡量生態系統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北侖河口保護區位於亞洲東部沿海、中西伯利亞—中國中部兩條鳥類遷徙路線交匯處,每年飛抵或者途經的鳥類超過10萬隻。近年來,保護區逐步加強鳥類監測工作,監測到的鳥類由187種增加到299種,其中包含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和小濱鷸、大天鵝等廣西首次記錄鳥類,監測記錄到的鳥類數量居全國保護區前列。
全面科普宣教,提高群眾意識。保護區利用3個管理站的科普教育展廳對遊客和社區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常態化深入學校、社區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紅樹林,努力將紅樹林保護工作由“保護區主導”向“公眾主導”轉變,群眾自覺保護和維護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海洋自然保護區的意識明顯提高。
“這片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西南端的美麗紅樹林,總面積約1300公頃,現有紅樹植物18種,佔全國紅樹植物種數的一半。經過多方面努力,保護區成了重要國際候鳥遷徙的安全通道及重要棲息地,各種生態資源在這裡得到有效保護,為我國西南海上邊界築起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該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記者 苑長軍 通訊員 湯喬 鐘文文)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