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雞調”是一種以北海市鐵山港區當地白話演唱的漢族民歌,于2015年列入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是鐵山港區一張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由於存在宣傳不到位,經濟利益低等“軟肋”,“賣雞調”幾乎陷入無人繼承的境地。
近年來,鐵山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賣雞調”為載體,打造“理論面對面”文明實踐宣講品牌,使“賣雞調”煥發新光彩,唱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樂章。
宣講項目“土味兒”濃。深入挖掘“賣雞調”等本土文化資源,設計以非遺“賣雞調”傳唱為主的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項目。項目採用“賣雞調”形式,把理論政策融入通俗易懂的歌詞中,配以優美動聽的旋律,形式新穎有趣,深受老百姓喜歡,“賣雞調”重新在鐵山港區大地傳唱開來。群眾紛紛反映,“這種充滿‘土味兒’的‘花式’宣講,更易産生共鳴,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唱進群眾心坎裏。”
宣講“功能表”接地氣。“理論面對面”文明實踐宣講內容主要來源於新時代賦予的豐富內涵及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群眾“點單”、志願者入戶“集單”、心願墻“曬單”等多種方式收集民意,緊密結合黨的最新理論、惠民利民政策以及鐵山港區招商引資、徵地搬遷、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創作出了《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歌唱南康特色小鎮》《神州珠還》《丹心鑄警魂》《精準實施脫貧攻堅》等300多首特色鮮明的“賣雞調”非遺文化作品。
流動宣講“面對面”。“理論面對面”文明實踐項目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出發,堅持“群眾在哪,宣講團就到哪”的理念,通過“走出去”“送下去”等方式,走進脫貧村、項目一線、車間、學校、企業等場所,以流動宣講的形式讓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等先進理論及時傳播到“千家萬戶”。
培育“接班人”做好傳承。以“理論面對面”文明實踐宣講項目為抓手,每年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賣雞調”傳承培訓班,廣西漢語方言調查北海課題發音人、南康鎮非物質文化遺産“賣雞調”傳承人廖民彤、鄧紹嬋作為“老師傅”親自挖掘培養新一代“賣雞調”傳唱人,使非物質文化遺産“賣雞調”薪火代代相傳。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産“賣雞調”百姓宣講團成功培養出2000余名“賣雞調”傳唱新人及300多名優秀的未成年“接班人”,有力破解當前傳承和發展本土特色傳統文化産業新生力量薄弱,“後繼無人”的困境。(傅小萍)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