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是一座擁有地學旅遊豐富資源的城市,喀斯特地貌分佈全境、泥盆紀和石炭紀化石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一座建設在礦標化石等地學資源上的旅遊城市,擁有地學旅遊發展的自然優勢。地學旅遊分展區是首次以“地學+旅遊”為主題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平臺上舉辦的地學旅遊盛會。圍繞“共用地學新機遇推動旅遊新格局”主題,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桂林旅遊發展提供新方向、新對策,推動地學旅遊融合發展,為地學旅遊助推旅遊産業鏈發展提供新方法、新動力,讓地學旅遊成為桂林旅遊發展新業態,發揮地學旅遊在打造桂林世界級旅遊城市的特色作用,賦能桂林世界級旅遊城市建設,賦能中國—東盟旅遊經濟新發展。
地學旅遊是新興的文化旅遊業態,桂林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地學産業資源,地學旅遊大有可為,為桂林旅遊轉型升級提供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地學角度講好桂林故事,擴大地學旅遊影響力,推動桂林地學旅遊産業發展,為旅遊業態提供新模式、新方案、新經驗,讓地學旅遊成為推動中國—東盟旅遊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據悉,作為2022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地學旅遊分展區執行單位的天目地學博物空間(桂林基地),擁有礦標、礦晶等各類藏品近2萬多件,展廳面積約1萬平米,以古生物化石和礦物晶體為實物載體,將地學知識與研學實踐有機結合,用化石講述生命演化歷程,用礦物晶體講述地球環境變遷,開展一系列地學旅遊主題活動,實現“學”、“玩”、“研”、“遊”有效結合,讓參與者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了解地學在人類生活、礦産資源、生命演化、環境保護、國防科技中的科普知識,愛護地球、珍愛生命。
2022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地學旅遊分展區,于9月20日至25日在桂林市象山區相人山路1號天目地學博物空間(桂林基地)舉行。由文化和旅遊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人民政府承辦,由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象山區人民政府、廣西供應鏈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桂林天目地學科技産業有限公司執行。
地學旅遊分展區活動包括開幕式,桂林地學旅遊線路合作項目簽約,天目地學旅遊論壇,換個角度看山水——桂林地學旅遊研討會,第二屆中國桂林地學産業展覽,桂林地學研學旅遊系列線路體驗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從地學角度,講好桂林故事,為山水桂林科普解讀注入新內容,增加新活力,助推桂林地學旅遊産業鏈發展,以點帶面,讓地學旅遊助推廣西旅遊新發展,賦能桂林世界級旅遊城市建設。
天目地學旅遊論壇開幕式于9月20日上午召開,受疫情影響,邀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何慶成線上致辭。開幕式由象山區人民政府區長梁紅主持,象山區區委書記莫振華、廣西供應鏈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兆斌、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強等領導分別致辭,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甘霖宣佈開幕,開幕式結束,領導、嘉賓巡館參觀天目地學博物空間(桂林基地)。
天目地學旅遊論壇圍繞“共用地學新機遇推動旅遊新格局”主題,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監事長、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孫革主講的《彰顯廣西地學科普魅力,助推地學旅遊新發展》為推動地學旅遊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理事和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理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館館長王永棟主講的《地學旅遊與全國科普基地發展》為桂林地學旅遊助推旅遊産業鏈發展提供的新內容、新活力。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係教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中國旅遊協會地學旅遊分會會長主講的《地學景觀保護地與生態保護紅線》為地學旅遊發展指明瞭方向。
換個角度看山水——桂林地學旅遊研討會于9月21日在天目地學博物空間顯生咖啡廳會議室舉行。研討會圍繞“換個角度看山水”主題,就在開桂林開展地學研學旅遊活動中的痛點、難點和熱門議題展開討論,就推動地學研學在全域旅遊中發揮的作用、共創地學在旅遊中的新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話題進行了交流,桂林地學行業代表等共40人參加研討會。
第二屆中國桂林地學産業展覽9月21日-25日在天目地學博物空間(桂林基地)舉行,廣西地質地貌廳、礦物進化長廊等8個展廳共展出稀有礦物礦晶和化石藏品近2萬件。通過地學産業展品展覽,宣傳地學知識,進行科普宣傳,助力科學素質提升。6天的展覽共接待觀眾近500多名。
地學研學旅遊線路體驗系列活動於9月24-25日,以天目地學博物空間為基地、聯動甑皮岩古人類遺址、象山、南溪山展開。“學做小小科學家”模擬考古挖掘體驗活動、“從魚到人——生命演化和科技發展”研學實踐活動、“追尋大象遊象山”地學旅遊體驗活動,共舉辦6場次、30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互動體驗。系列活動共推出“天目地學博物空間——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天目地學博物空間—南溪山—象山”等多條地學研學旅遊線路,從地學角度講述了桂林山水的科學故事,為推動桂林旅遊提供了科學內容,助力提升旅遊産業的新格局。(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責任編輯: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