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帶著嶄新的面貌出征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並作為第一部展演作品亮相。
誕生於1958年的彩調劇《劉三姐》講述了一個為了維護自由和尊嚴,以山歌進行頑強抗爭的壯族歌仙的故事,成為中國藝術舞臺上的一部經典之作。經歷60年滄桑,彩調劇《劉三姐》曾五進中南海、四入懷仁堂,紅遍了大江南北。
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遵循中宣部“創作新時代的新劉三姐”的指示,在中宣部文藝局、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的指導下,廣西文藝工作者結合對新時代壯美廣西發展畫卷的思考與感悟,以廣西本土彩調劇形式打造新時代的新劉三姐,由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應運而生。
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廣西戲劇院供圖
彩調劇《新劉三姐》自2019年9月首演以來已演出81場,得到了業內人士以及廣大觀眾的充分肯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班華勤告訴記者:“為了此次文華獎的競演,我們三年磨一劍,從2019年立項並首次排演以來,對《新劉三姐》進行了5次大的修改。”
“好劇是改出來的。”一直以來,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始終堅持好劇要一邊演一邊打磨的理念,常演常新、越改越好。據龍倩介紹,該劇自2019年9月首演後,廣西戲劇院通過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大量收集觀眾意見,先後組織力量對劇目進行了5次重大修改和30余次的提升。
今年,彩調劇《新劉三姐》在取得較好呈現的基礎上,廣西戲劇院對該劇繼續進行打磨,組織力量再次對該劇的劇情、音樂、表演、服裝、舞美等進行適當的修改,力求在藝術品質上精益求精。此次參加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終評,已經是該劇的第五個版本。
“可以説,這次在中國藝術節亮相的彩調劇《新劉三姐》,是集合了無數廣西以及全國各地藝術家心血、無數熱心觀眾建議以及廣西戲劇院十幾年來創作演出經驗的一部新時代廣西舞臺藝術精品之作。”龍倩如是説。
彩調劇是廣西的特有劇種,是一種能夠酣暢淋漓表現生活的歡樂戲劇,一曲山歌、一段歡舞、一塊手帕、一把花扇,就能把老百姓的幸福寫滿臉頰。飽含向經典致敬的深情,主創團隊用彩調劇這一傳統形式創作了《新劉三姐》。“我們要傳承彩調劇的精髓,但不能照著老一套去演。”該劇總導演宮曉東説,“在創作過程中,新與舊、革新與保守、先進與落後,這樣的矛盾是永恒的。新時代有新的觀眾、有新的審美,我們需要在程式化和生活化之間找到最佳的融合方式。”
如何讓程式化表演生活化,是新時代給彩調劇提出的一個命題。“説人話,做人事。”宮曉東在指導演員排練時經常強調,要用眼睛看、耳朵聽,用全身心去觀察,才能呈現人物的個性。
在為彩調劇找到最適合今天展現方式的同時,也要在生活中不斷提煉出新的程式來。在《新劉三姐》中,觀眾能找到傳統彩調劇中常見的手絹花、斗笠、竹篙,但《新劉三姐》又賦予了這些道具新的意義。這都屬於在當今戲曲中的一種探索和追求。
作為廣西乃至中國的文化符號,彩調劇《劉三姐》曾多次出國演出,架起中國與國際社會友誼的橋梁。《新劉三姐》首演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迄今都未能走出國門。“希望有朝一日《新劉三姐》能在國外的舞臺上唱響,如《劉三姐》般將壯美廣西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是《新劉三姐》女主角“姐美”的扮演者陳慧和廣西戲劇院全體演職員共同的祈盼。
《新劉三姐》在經典創新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得到了業內充分的肯定,並斬獲第十七屆文化大獎。正如原總政藝術局局長、知名文藝評論家汪守德所評價的:“創作者在注重保留和體現彩調劇本土韻味的同時,竭力打破戲曲原有的程式化,通過對新的肢體語言的精心編排與巧妙運用,實現表現形式上的創新與發展,從而在這部新意滿滿的劇作中,自始至終洋溢出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記者 郭凱倩)
(責任編輯: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