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錦繡中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掌握養蠶繅絲技術的國家,在織、繡、印、染等製作工藝上深耕已有數千年。
繡,為手工技藝,以絲線、棉線在綢或布上針綴成紋飾。“儂人男女勤耕織,慣挑棉錦”,刺繡在八桂大地上衍化出了以壯繡、瑤繡、侗繡為代表的民族刺繡工藝。
本期我們將循著針線穿梭遊走,探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壯族刺繡,在寸絲半縷中領略指尖藝術。
壯族刺繡
類別:傳統美術
級別: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批次:第六批
地域:廣西 ·馬山
壯族刺繡,又稱“綃花”或“訂花”,是壯族特色傳統手工技藝。其經構思、繪圖、選料、裁布、拷貝、剪紙、貼紙、選繡線、繃繡架、刺繡、整體檢查、縫製合成等多項步驟加工而成,紋樣緊實活潑、走線精巧纖密,頗具實用性。2016年,壯族刺繡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古代稱為“黹”[zhǐ],是通過繡針穿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運針刺繡,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距今已有千年曆史。
飽經滄桑的老紡機。甘艷霞 攝
作為一項極富民族底蘊的手工技藝,壯族刺繡在“百越之地”衍伸已久。通過壯族先民長期的累積發展,壯繡技藝自成一脈,形成以馬山縣為中心的核心區域,在廣西壯族世代聚居地廣為流傳。
工藝精細、樣式精美的壯族刺繡。甘艷霞 攝
走進壯族刺繡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藍淋的工作室——“壯美坊”,一種悠然安適感悄然逸出。
巨幅繡線墻憑著色彩分門別類將其擺放,看似繁亂卻暗藏馭色之術;繡架上放置著待運的繡針繡線,待完善的半成品已初顯華美圖樣;茶巾、抱枕、手工包、衣裙、繡花鞋等眾多刺繡成品錯落有致地陳列,其色彩多以藍黑、青靛、棗紅為底,濃艷深厚。
繡線擺滿了整面墻。甘艷霞 攝
“壯美坊”的工作區。黎燦英 攝
最令人稱賞的是繡品上刺畫著的紋樣圖案,栩栩如生、靈動自然,以千百年來壯鄉人民的生活圖志為底色,寄寓了人們美好的生活願景。
寓意美好的福袋。甘艷霞 攝
壯族刺繡的紋樣內容大多選取自然之物或圖騰紋飾,有傳情繡球、蝴蝶雙飛、吉祥鳳凰、祥瑞醒獅、富貴花開……這些帶有濃郁風情的圖樣色彩明快、意蘊豐富,反映了壯鄉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地域特色和信仰崇拜等。
豐富的紋樣紋式構成繡品圖案。甘艷霞 攝
據藍淋介紹,壯繡早期是壯族婦女為了達到美化服飾、裝點布衣的效果,在衣襟、頭巾、背帶等衣物局部繡刻簡單紋圖而發展得來。
目前,壯族刺繡的産品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涉及民族服飾和現代服飾的服飾類繡品,如衣褲鞋履、頭飾包巾、背帶童帽等;二是用於家居生活的家紡類用品,如門簾、桌布、窗簾、沙發墊、蚊帳等;三是面向年輕人的慢潮流類國潮産品,如玩偶公仔、抱枕福袋等;四是針對於收藏家和博物館的收藏類繡品。
繡在衣物上的圖案生動活潑,且有吉祥豐順的寓意。甘艷霞 攝
壯族刺繡的製作需經構思、繪圖、選布料、裁布料、拷貝、剪紙、貼紙、繃繡架、選繡線、刺繡、整體檢查、縫製合成等數十道工序。十指春風,一針一線,均涵蓋著繡娘的慧心巧思與美學情趣。
壯族刺繡的成品與半成品。胡兆雙 攝
構思是刺繡創作的關鍵一環。在這一步驟中,繡娘需要定好繡品用在哪個位置、需要多大的繡片,繡什麼寓意的圖樣。寂然凝慮間,思接千載,頭腦中靈感迸發。
接著,繡娘便手執鉛筆,下筆利落,寥寥幾筆便將繡品線條輪廓勾勒于白紙之上,這一步為繪圖。
繪圖。胡兆雙 攝 梁興東 制
刺繡布料主要為麻、棉、絲等材質,需按照繡品的用途決定布料、針線的選用。選好布料後,量出布料所需的大體尺寸,再沿著直尺畫線標記,用剪刀將其裁出,即為裁選布料。
選料並進行裁剪。胡兆雙 攝 劉亦文 制
拷貝是將繪有紋樣的白紙置於頂層,把黃色印紙與裁好的繡布疊放于下方,再用鉛筆細細描摹,使圖紙上的圖樣輪廓拓印于印紙與繡布之上。
通過描摹把紋樣拓印到印紙和布料之上。甘艷霞 攝
隨後便將印紙進行對折,裁剪出先拷貝好的紋樣輪廓,在紋樣背面涂勻膠漿,再一一將圖紙紋樣粘至繡布之上,使二者疊合,這兩步稱為剪紙和貼紙。
在繪製好的布料上貼紙。胡兆雙 攝 劉亦文 制
繡線的選擇同樣需要參照所選取的繡布布料,二者的用料須為一類。在繡線顏色搭配上,還需巧妙地運用補色關係,黑白相間、紅綠相襯,把色彩有規律地組合,使得紋案風格既和諧統一,又艷麗濃郁。
選繡線。甘艷霞 攝
選好繡線、備好印有紋樣的繡布後,即可上繃架進行刺繡。上繃,是指將繡布勒綁在木製的繡架上,將布面繃直,便於後續繡制。先將繃布與繡布縫合扣緊,再通過繃布、繃繩把繡布牢牢撐開在繃架上。
檢查繡架上的繡布是否繃直。甘艷霞 攝
繃架上的繡布用手輕壓後回彈鬆弛有度,布面了無皺痕,繡繩緊實穩固,便開始刺繡。
在繡架上進行刺繡。甘艷霞 攝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繡娘繡制時,附著對親友的祝福、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上下運轉針線,隨著紋樣輪廓留下工整綿密的繡跡,細繪出一幅幅絕妙秀美、飽含衷情的刺繡作品。
刺繡完成後需要對圖樣、針腳、輪廓等細節反覆檢查。甘艷霞 攝
繡好的繡片經過繡娘查缺補漏,確保無誤後即可在縫紉機上進行縫製合成,最終製成服飾、鞋包、抱枕等用品。
繡制後合成的手拿包。胡兆雙 攝 劉亦文 制
一幅精美完整的壯族刺繡,需從繡樣構圖、寓意象徵、色彩搭配、繡法技藝四方面綜合判斷。刺繡因工藝繁複,全程須由人工精琢細繪、反覆盤審而成,需耗時數月不等,因而樣式精美、經久耐用。
多樣的壯族刺繡作品。梁興東 攝
針法是刺繡工藝的靈魂。早前的壯族刺繡針法相對簡單,有平繡、盤繡、打籽繡、插指等十來種。為了追求更豐富的繡面效果,壯繡在傳統針法上增加應用了幾十種新針法,如在盤繡基礎上改良的麥黃針法,在平繡上增加的打點走針等,使壯繡的走樣紋路更具立體效果,色彩呈現更為豐富。
繡娘自創的麥黃針法。藍淋 供圖
“麥黃針法是繡坊裏的兩位繡娘在傳統針法上獨創的針法,並以她們的姓氏來命名。”藍淋介紹,截至目前已經有近2000多名周邊鄉鎮的婦女在“壯美坊”接受了壯繡培訓,部分婦女還成為了坊內的固定繡娘,為壯族刺繡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藍淋指導繡娘進行學習。甘艷霞 攝
“為了更好地將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也邀請了年輕的設計師、繡娘加入,在圖形、設計上面做到創新,在針法、色彩上面做出調整。”藍淋自小在家人的指導下進行壯繡學習,16歲便能獨立完成繡品。多年以來,她致力於壯繡的革新和發展,將傳統的民族技藝同現代化審美需求相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藍淋與其作品。胡兆雙 攝
做工精美、廣受好評的壯繡工藝品先後成為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南寧指定禮品、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嘉賓紀念品……越來越多的壯族刺繡攜載著壯鄉文化走出廣西、面向國際,向世人展示這項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千年技藝。(甘艷霞 黎燦英)
2021年中國—寮國建交60週年,“壯美坊”繡娘代表中國壯族繡娘與寮國繡娘共同完成織錦刺繡工藝作品,為中老建交60週年慶賀。藍淋 供圖
(責任編輯: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