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塘區優秀傳統文化四溢飄香

時間:2022-07-08來源 : 中新網廣西作者 : 黃以輪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近年來,南寧市西鄉塘區緊貼時代發展將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生態旅遊、鄉村振興、學校教育、市場經濟有機融合,強化活態化傳承,有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發展和振興。

傳統文化駐園區 薪火相傳

走進老木棉匠園的根號三木藝,工匠們精心雕刻的大型木雕《佛祖與一百零八羅漢》即將大功告成,作品裏的人物各具形態栩栩如生。老木棉匠園是城區引進企業傾力打造的一個集工匠精神、非遺技藝、生態觀光、體驗互動、研發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旅遊園區,有廣西知名的工藝美術大師、資深手工藝匠人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傳承人在這裡潛心創作,交流切磋,傳承文化。頂螄山遺址中出土的紅陶,是邕城先民智慧的結晶,是邕城厚重歷史文化見證,製作技藝延續了上萬年,胡可可工作室匠師將它發揚光大。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黃冬鵬花了九年心血,找回了失傳的中國刀劍鍛打技藝。他鍛造的壯刀形式各異,每一把壯刀上的鍛花紋鋼都是獨一無二,他還“復活”了寧明花山壁畫裏的刀劍,他製作的玉形劍得到收藏家馬未都青睞。麓鳴琴坊的匠師陸明潛心研究,不僅提升了天琴等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的音質,還成功搶救了幾近失傳的中國古老樂器尺八,他製作的尺八已經達到國際水準。

入駐匠園的工匠藝人精益求精,分別從事木藝、皮藝、陶藝、布藝、金屬工藝、漆藝、琴藝、雕刻、扎染等傳統技藝,吸引大量遊客。2015年開園以來已接待200多萬人次。遊人通過與匠人面對面的交流和親自體驗,更真切地領會傳統手工藝的魅力。不少院校前來合作,搞研學,學技藝,謀創新,保護傳承各類技藝、絕活。

傳統文化住鄉村 夯實根基

西鄉塘區鄉村中的稻作文化、龍舟文化、壯文化、儺文化源遠流長,城區加強宣傳推介,讓傳統文化長住鄉村根植百姓,夯實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根基。

《大酬雷》被譽為“中國稻作文化活化石”,流承於以陳東村為中心的壯、漢混居區。它用舞蹈的形式來表演祭祀神靈和農耕生活,以崇拜雷神的超自然力量和祈求風調雨順的原始思維來酬神求雨,展現先民們從事農業生産的原生態場景,是具有“儺”風姿多彩的內動因素和深厚的傳統根源的古儺舞。2012年《大酬雷》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南寧市文化的一個名片。城區十分重視對《大酬雷》的保護與傳承,指導建設南寧市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加大對《大酬雷》表演隊員的指導、培養,充分利用各種節慶活動組織《大酬雷》表演;還把《大酬雷》製作成動漫影片,在忠良村農耕文化展示館滾動播放,讓更多人了解《大酬雷》,了解儺文化,讓傳統文化長住鄉村。

壇洛鎮下楞村端午龍舟競賽,人人奮勇爭先。黃偉銘  攝

西鄉塘區是中國龍舟文化之鄉,在壇洛、金陵、石埠等地,龍舟比賽源遠流長。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下楞村,全村一街八巷九碼頭,一巷一碼頭一個龍舟隊。每年端午節,村裏都有賽龍舟、放河燈、架福橋等極具壯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外出工作的村民都會回鄉參加盛會。白天,河中龍舟如箭般逆水而行,岸邊歡聲雷動盛況空前。晚上,每家每戶都拿出一張長凳一起架起高高的“福橋”,燃篝火、點鞭炮、放煙花,全村男女老少歡聲笑語跨越福橋,祈求風調雨順、福祿壽吉祥;然後一起到河邊放龍燈祈願好運連年。下楞村對龍舟的熱愛世代傳承,保留著傳統的龍舟習俗和濃厚的地域文化;下楞村逆水行舟、連賽三次、總分多者為勝的競賽,留存著龍舟歷史文化的精髓。

傳統文化入校園 後繼有人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城區把非遺傳承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工作後繼有人。板鞋競速、拋繡球、打陀螺、跳竹竿、踩高蹺等民族體育進入課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及二十四節氣等節日文化引入校園,傳統文化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南寧市新陽路小學成立“非遺”苗繡工作室,邀請非遺傳承人楊雲老師手把手教老師學生插、捆、灑、點、挑、串等刺繡技法,刺繡作品發圈、團扇、小香包、手提袋、民族服飾等活靈活現,非遺在師生們心中生根發芽。學校還研發苗繡特色課程,形成校本教材,讓孩子們捕捉傳統文化的情和思,找到中華文化的根和脈。

南寧市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組建非遺展廳講解團,由各班學生擔任講解員,介紹非遺展廳的展品;聘請非遺專家、非遺傳承人任校外輔導員,指導開展非遺活動。組建非遺傳承社團和戲曲傳承社團,開展非遺小課題研究,引導師生、家長尋訪非遺傳人,開展探索非遺足跡活動,邀請南寧市藝術研究院老師到校為孩子們上戲曲課,唱戲曲片段,學曲戲化粧,練戲曲動作,將傳統文化傳承植入學校素質教育。

傳統文化闖市場 永葆生機

傳統技藝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城區將傳統技藝推向市場,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粉蟲是水街一帶的傳統小吃,起源於清朝,是南寧人特愛吃的美食。但製作很麻煩:前一夜要將大米清洗、浸泡,研磨成米漿後過濾,放入平底鍋中,煮到一半熟。淩晨三點起鍋,揉捏到軟硬適中的麵糰,揉成條,撕下拇指大小的粉塊,在特製的簸箕上揉一揉,一條條類似于蟲子的粉蟲才能做成。這個繁雜過程讓很多人不想幹。為了將這些傳統技藝傳承下去,留住老南寧味道,留住記憶,留住鄉愁,城區成立水街美食行業協會,挖掘、整理水街美食技藝,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創新,讓傳統技藝迸發青春活力。他們在米漿中分別加入胡蘿蔔汁、黃花汁、菠菜汁等,使粉蟲呈現不同色彩美起來;又創新粉蟲吃法,有做成湯吃的,有蘸黃皮醬等蘸料吃的,有加上豬肉牛肉爆炒著吃的……其中最絕的是老友炒粉蟲,將胡蘿蔔絲、番茄塊等下鍋爆炒,再加入豆豉、酸筍、辣椒、瘦肉牛肉,緊接著把粉蟲倒入鍋快速翻炒,片刻,濃郁的“南寧老友味”香飄撲鼻沁人心脾,稍加調味即刻出鍋。一碟色香味俱全、Q爽彈牙的老友炒粉蟲牢牢勾住食客的心,成為南寧人夜宵最愛功能表。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市場是讓傳統技藝永葆生機的土壤。如今,生榨米粉、馬蹄糕、鴛鴦糊、豆花、槐花粉及各式涼茶、四季果蔬酸嘢等傳統水街美食都做得風生水起。西鄉塘區通過發展水街傳統特色美食産業,讓傳統技藝在吆喝聲和喝彩聲中發揚光大。

下一步,城區將深入挖掘龍舟文化、儺文化等特色文化名片,打造龍舟文化品牌,提升“中國儺文化之鄉”品牌;深入挖掘民間工藝與民族文化,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節日,建立非遺藝術網路平臺,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

(責任編輯:覃逸霏)
文旅活動 Tourism Vllage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