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興安盟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以“穩面積、提單産、創高産”為核心,以關鍵技術整合應用為重點,促進糧油增産、農民增收。目前,全盟糧食收穫工作全部結束,大豆畝産321.7公斤、水稻畝産785.9公斤,均再次刷新內蒙古高産紀錄,交出“十五連豐”成績單。
2024年5月11日,農民駕駛插秧機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的水稻田中插秧(攝影:新華社記者貝赫)
政策合力穩面積
補貼引領,增信心。興安盟穩妥落實糧食生産者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當地根據實際調配支農投入,針對不同種糧主體分類施策,多渠道扶持農民,健全和優化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提升惠農政策效能。2024年累計下達各類補貼資金25億元,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保險托底,安民心。興安盟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穩定器”作用,在物化保險的基礎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探索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扎賚特旗開展大豆收入保險試點。2024年全盟累計承保面積1343.84萬畝,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和保障能力,加快構建新時代農業保險體系,解決農戶種植後顧之憂。
項目帶動,強“糧”心。當地以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為契機,積極爭取種植業各類項目,2024年共實施玉米、大豆單産提升工程152萬畝,綠色高産高效行動10萬畝,耕地輪作項目149萬畝,建設優質高效增糧示範行動示範區14個,帶動全盟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産。
2024年5月11日,農民駕駛插秧機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的水稻田中插秧(攝影:新華社記者貝赫)
多措並舉促增産
全力提升耕地品質,強基礎。2024年,興安盟新建高標準農田130.14萬畝,累計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産高産高標準農田931.76萬畝,全面提高旱作農田糧食生産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全盟開展增施有機肥500萬畝、秸稈還田100萬畝,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等,夯實糧食增産基礎。當地還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128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17萬畝,全盟耕地品質等級達到5.45,超過全區平均耕地品質0.06個等級。
優化良種覆蓋率,增動力。興安盟加大優良品種培育、篩選力度,不斷選育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和生態環境條件的優良品種。2024年,全盟共建設生物育種示範片71個,共計示範推廣面積49萬畝。持續提升8個“看禾選種”平臺建設水準,累計集中展示近三年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定、自治區引種備案的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種313個,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全盟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培育新質生産力,提産能。當地以152萬畝玉米、大豆單産提升工程,水稻綠色高産高效項目為核心,融合地、水、種、機、技等全要素推進,突出落實“大園區”理念,抓好“增密、整合、精準、到位”四個關鍵。建設“九個有”標準化綜合示範園區,玉米項目區實現平均畝産提高100公斤左右,畝均減少化肥用量2至3公斤,節水150立方米。大豆項目區實現畝産提高20至50公斤。
2024年4月9日,農戶駕駛拖拉機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的萬畝玉米連片種植區中播種玉米(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彭源)
對症下藥抗風險
應對氣象災害,奪主動。興安盟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安排專人維護全盟2.7萬口抗旱機電井等設施,確保機電井在春耕生産中發揮最大效能。當地與興安盟氣象局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累計發佈8期預警資訊,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及生産安全。秋季開展“一噴多促”427萬畝,延長大豆、玉米的灌漿期3至5天,灌漿強度增加4%以上,實現畝增産7至40公斤。
解決突發危害,降影響。受6月下旬持續低溫高濕影響,局部監測發生北方玉米炭疽病,興安盟迅速組織專家團隊、防治隊伍深入各旗縣市因地制宜進行防控指導。全盟累計開展培訓30余次,製作防控宣傳小視頻、明白紙,通過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村村響”廣播等方式推送給全盟各類種植主體,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統防統治。經過一個月奮戰,將病害影響降至最低。
科學收穫儲存,減損耗。2024年,全盟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64%,超過全區平均水準。全盟玉米平均損失率為2.56%、水稻平均損失率1.85%、大豆平均損失率為3.74%,損失率均低於規定值。同時,按照“三防兩離一控”(防潮、防霉、防鼠,離田、離地,成本可控)原則,指導農戶開展離地通風儲糧,讓糧食由“濕”變“幹”、由“趴”變“站”,全盟科學儲糧預計達到當年産量的80%以上。
未來,興安盟將繼續錨定“穩面積、提單産”,落實耕地保護、培肥地力等技術措施,確保耕地品質不下降,守住糧食生産根本;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應用高效節水技術,把住糧食生産命脈;研發高産科學技術,探索先進生産模式,開拓糧食生産出路;下達政策補貼,調動農民積極性,提升種糧動力,全力提升糧食産能,保障糧食供給,高品質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
(原標題:“玉”見興安“豆”志昂揚豐收有“稻”——興安盟高品質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