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豆包是東北地區的季節性美食,用大黃米和蕓豆餡製作而成,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年豆包”,咬一口黏糯的豆包,年味兒就越來越近了。近年來,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通過發展特色黏豆包産業,闖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工人在製作黏豆包
走進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幸福嘎查“琴義香”豆包加工店,空氣中瀰漫著黏豆包的香甜,工人們穿戴整齊,一雙雙巧手忙個不停。
“咱們東北黏豆包最傳統的吃法是蘸白糖和黃油,香甜黏糯。瞧!咱家黏豆包還能拍成小圓餅用油煎,香酥脆爽。”“琴義香”豆包加工店負責人張兆義正通過直播推介自家黏豆包。
只見張兆義拿面、攥實、放餡、轉圈,一個小巧的黏豆包便在手中成型。張兆義一邊包著豆包,一邊介紹:“我家一天能生産差不多1000斤豆包,一直供不應求。尤其是在開始直播後,改變了以往單一銷售模式,銷量大增。”
色澤金黃的黏豆包
目前,“琴義香”豆包已進入全盟100多家大小超市進行銷售,同時,借助回頭客推薦和網路宣傳,月銷量2萬多斤。小小的豆包還為村民開闢出了一條增收新路徑。“我在這兒幹兩年了,一般能從10月中旬幹到次年5月,至少收入兩萬元。既能照顧家,還能有錢賺,心裏特別開心。”村民李敏説。
在寒冬裏,不“貓冬”的還有烏蘭浩特市新城街西白音嘎查的曉明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玉明和工人們,最近,他們純手工製作的黏豆包也迎來了産銷旺季。
陳玉明是個90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村裏有人做豆包,靈機一動,決定將本地特産的大米轉化為豆包進行售賣。
説幹就幹,陳玉明向村裏老人請教製作方法,零基礎的他反覆嘗試配方,第一次太酸了,第二次又太甜了,怎樣冷凍豆包不會發白、怎樣能留住豆包的傳統味道……歷經多次試錯與改良,終於做出美味的黏豆包。“我就是用笨方法不斷嘗試,現在做出來的豆包,軟糯香甜,特別好吃,在銷售旺季時供不應求。”陳玉明自豪地介紹。
加工好的黏豆包裝車準備發往各商超
從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陳玉明經過三次大規模翻建工廠,實現了從粗放式生産到精細化生産的轉變。他還與當地4家黏豆包加工廠合作,共同開拓市場、採購原料,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目前,曉明食品有限公司黏豆包日産量兩萬斤,年銷量1000余噸,銷售額約400萬元。
小小的黏豆包黏著鄉情、黏著鄉愁、更“黏”住了“大産業”,不僅增強了當地群眾發展本土特色産業的信心,更成為了群眾奔向幸福生活的“致富包”。
(文:武跟兄、姜然,圖:烏蘭浩特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