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新牧歌:中國牧民的生態智慧

發佈時間:2024-11-01 14:10:00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張睿丨責任編輯:

早上七點的祁連山,天色未亮,陳衛國便早早忙活了起來。不一會兒,肉湯與奶茶的香氣飄滿了整間平房。

吃飽喝足後,世代放牧的陳衛國一家開始了他們秋季最重要的活動——將家裏的199隻羊從位於祁連山腹地的草場運往60公里外的一片棗林。在那裏,他們一家與羊群將度過整個冬季。

隨季轉場是牧業生産中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中國遊牧民族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然而,與其他地方的冬夏季牧場轉換不同,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異地借牧”成為了廣大牧民近年來新的“潮流”。

為了更好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減少天然草原載畜量,牧民們在冬季選擇不再去牧場,而是進棗林、入農田。這時,廣闊的農區裏玉米、麥穗等已經收割完畢,而留在地上的大量秸稈、糧食粒兒及草葉就成了牲畜們過冬理想的食物。

肅南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作為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大的資源主體,保護區面積近六成都在肅南縣域範圍之內。

10月15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隆豐村的牧民在驅趕羊群(攝影:新華社記者張睿)

近年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20萬頭(只)左右的牛羊從肅南牧區“浩浩蕩蕩”出發,前往周邊縣區的農區莊稼地裏借牧。平常長滿了制種玉米、苜蓿等莊稼的農田,在冬季便“鋪”滿了成群的牛羊,祁連山下近107萬畝天然草場得以休養生息。

十年前,肅南縣就有一些牧民開始了租地借牧的探索。當時由於牛羊數量不斷增加,傳統放牧方式給祁連山下的草原生態帶來巨大壓力。

為實現草畜平衡,保護脆弱的草原生態系統,牧民們或騎摩托或開車,來到山下周邊的農區給牛羊“物色”過冬的地方,相中借牧點後,便與農田的戶主簽訂協議,擇日便舉家帶著牛羊來到莊稼地裏過冬。

這項由當地百姓自發探索的生態保護“新路子”,在收到良好成效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廣與扶持。

如今,肅南縣每年持續加大政策扶持、不斷強化技術服務,相關部門在借牧前期便早早開展入戶走訪,了解牧民的草料儲備、借牧農田、母畜産羔等生産生活情況,全力為異地借牧群眾提供服務保障,幫助廣大牧民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

10月15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隆豐村的牧民將羊群趕往運輸車上,準備運往臨澤縣的異地借牧點(攝影:新華社記者張睿)

伴隨天色放亮,祁連群峰的輪廓被陽光勾勒出來,氣溫逐漸升高,陳衛國和幫手在羊圈裏支起棉被作為移動護欄,將四處亂躥的羊群一批批趕到卡車的升降機上。

長時間的勞作讓陳衛國額頭上沁起層層汗珠,但他臉上的笑容卻一直沒斷。他説:“我們家從2020年開始異地借牧。這裡海拔高,冬天把牛羊趕到更暖和的農區,成活率也高,而且租金也不算貴,棗林的話每畝只有60元左右,玉米地大概每畝在150元左右。”

他表示,自己所在的肅南縣康樂鎮隆豐村世代都以放牧為主,如今村子的牧民在冬季幾乎都選擇了異地借牧,相比購買儲存草料,租用農區的莊稼地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保護祁連山生態就是保護家園”已是牧民的共識。

異地借牧剛開始時,由於規模較小、交通不便,許多牧民只能選擇徒步轉場的方式。“2020年第一次借牧時,因為要趕牛羊,60公里的路我們走了5天,每天只能在路邊休息,現在就方便多了。”陳衛國説。

據介紹,伴隨牧區基礎設施與道路越來越好,如今大多數牧民都可以用大卡車運送牛羊,卡車上還裝上了“電梯”與三層貨架,讓裝羊卸羊等工作更加輕鬆,60公里的路僅需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

嘗到借牧“甜頭”的並不只是肅南縣的牧民們。對出租方農戶而言,冬季牛羊下山在農田採食玉米等秸稈,大大減少了農戶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秸稈處置費用。同時,借助牲畜糞污還田,不僅有效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還降低了農資成本,農戶經濟收入得到進一步增加。

這一誕生於山間地頭的創新做法,為祁連山下的農牧産業發展帶來了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收穫。

據當地草原監測部門統計,截至2022年,肅南縣天然草原畝産草量較2010年提高了20.6%,牧草平均高度達到19釐米,平均總蓋度達到78.2%,農區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