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一個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牧業縣,近年來卻在飼草料産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通過建立多個大規模的飼草基地,不僅提高了當地牧民對飼草料的自給能力,還為周邊地區提供了重要的飼料資源。
“飼草基地”破局飼草料短缺
稱多縣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畜牧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其中,飼草料短缺一直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冬天是玉樹牧民最頭疼的季節,高原入冬早,開春晚。最早10月份,草場就被大雪覆蓋,牦牛覓食難,不斷掉膘,遇上雪災成批凍死餓死。傳統的“靠天放牧”,讓牦牛陷入“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迴圈。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擺脫對天然草場的過度依賴,實現草畜平衡。稱多縣以“飛地經濟”為載體,建設萬畝飼草料基地,推動畜牧業高品質發展。通過州內外種植、萬噸飼草採購存儲加工、擴大“圈窩子”種植規模等措施,取得顯著成果。該模式有效解決了玉樹州飼草料不足、抗災能力弱等問題,促進了草畜平衡和生態環境改善,為高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實現了飼草料生産的跨越式發展。
科技賦能,打造高效生産模式
稱多縣通過積極引進高産、耐寒、耐旱的優良牧草品種,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收割、加工技術,實現了飼草料生産的高效化、規模化。同時,依託青海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開展牧草育種攻關,通過優良飼草品種試種推廣、菌草聯用促生長、適度集中科學補飼,為草原生態良性迴圈、農牧産業健康發展、適當補飼適時出欄、農畜産品生産力提升、玉樹牦牛産業富民、走好“綠色、有機、高端”的生態農牧業高品質發展之路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
“我們會不定期組織專業人員為當地的牧民進行技能培訓,為他們講授草原保護、生態修復、飼草料生産等相關知識還會有一些技術指導,及時更新各位牧民的‘知識庫’,為他們的科學種植做後盾。”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副院長李希來説。
稱多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長青然拉吉説,通過科技支援團隊的專業指導,幫助養殖戶科學安全使用飼料,從而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實現將草料轉化為肉、乳及糧食的目標。這樣的方式也可以為高原畜牧業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圈窩子”種草,激發牧民參與熱情
為了充分調動牧民參與飼草料産業發展的積極性,稱多縣稱文鎮通過“黨支部+合作社+村民股東”的發展模式,以“以農促牧、農牧互補”發展方式,促進産業興旺、群眾富裕,提升生態農牧業發展水準,激發農牧業發展新動能,實現生態農牧業高品質發展。同時,積極探索“圈窩子”種草模式,即在牧民冬季轉場居住的“冬窩子”,在夏季種植飼草,讓閒置的“冬窩子”得到利用,這樣既方便牧民使用,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此外,還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政策支援等方式,鼓勵牧民參與飼草料種植、加工、銷售,讓牧民成為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前,草原上到處都是牛羊,草原退化嚴重。現在我已經自己在冬窩子種飼草兩年了,變化很大。自從有了‘圈窩子’種草,冬天也有草給牛吃,這樣牛就不會掉膘,而且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了。”來自稱多縣稱文鎮雪吾村的牧民旦增求丁感慨地説。
生態優先,實現綠色發展
近年來,稱多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飼草料産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通過推廣科學養殖、合理放牧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同時,飼草料種植基地的建設也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據資料顯示,通過近兩年的建設,玉樹州萬畝飼草料基地建設初見成效。已初步建成46.45萬畝玉樹州萬畝飼草基地,其中,州內種植面積28.45萬畝,州外實施18萬畝“飛地種植”。稱多縣還建設了多個飼草料儲備庫和貯備站。州級飼草料貯備中心面積達2500平方米,六縣市貯備站各1000平方米。這些設施進一步增強了稱多縣在全省範圍內的飼草料儲備和供應能力。依託地理優勢及不斷提升飼草料生産能力,稱多縣正在力爭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高原飼草料産業基地,為高原畜牧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