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三北”工程六期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項目工地熱火朝天,工人們人手一個鐵制“幹”字杵,幾秒鐘就栽好了一棵樹。有了這個“種樹神器”,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多,成活率能超過85%。
工人們用的鐵制“幹”字杵,是中衛市國有林場總場正高級工程師唐希明發明的。他34年如一日征戰沙海,研發的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在“三北”工程治沙一線廣泛應用。
中衛是我國“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的一面旗幟。老一輩治沙人在這裡研發出草方格治沙,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這種沙坡頭治沙模式向各國推廣。
以唐希明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緊握接力棒,科學治沙、合理用沙,把騰格裏沙漠沙線逼退了25公里,創造了“三北”工程治沙一大奇跡。眼下,他們正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
創新:“辦法總比困難多,千方百計總能找到”
——“治沙魔方”有了升級版,“種樹神器”成了植綠標配
“我剛從沙漠回來!”天快擦黑,唐希明開著輛皮卡,風塵僕僕地趕來,衣褲上還“挂”著沙土。黧黑乾瘦、皺紋遍佈——初見唐希明,跟普通的西北老漢並無二致。
然而,在中衛治沙界,唐希明可是個名人:“他是中衛治沙的‘活地圖’‘百事通’。”“中衛就沒有唐希明治不了的沙。”
要説唐希明治沙有何高招,關鍵就是愛鑽研、講科學。
新中國第一代治沙人用駱駝運麥草、吃住在沙窩,研發出的草方格固沙效果有目共睹。然而,草方格會逐漸風化,最多只有3年壽命,反覆扎設,成本又太高。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如何把治沙事業向前高品質推進?升級“治沙魔方”,找到一勞永逸的固沙方法,成了唐希明的心頭大事。
一到大風天,他就跑進沙漠去“觀風”。經過多次觀測,他發現,大風會把沙子從草方格中間刮到四週。根據這個規律,經過反覆試驗,他巧借“風勢”找到了麥草方格的“升級方案”——在草方格中間播撒沙米、沙打旺等耐旱草種,大風會將草籽“旋撥”到四週,降雨後草籽生根發芽,就能在原來麥草方格的基礎上形成有生命的植物草方格,這時再在草方格中間栽種耐旱樹苗,灌草結合,系統治理,就能長久固沙。
長效固沙的方法找到了,然而,要在沙漠中把樹種活,談何容易。
2012年,世界銀行貸款寧夏防沙治沙與生態保護項目落地中衛,唐希明信心滿滿,沒想到遭遇了“滑鐵盧”。“我們在2000多畝草方格中試驗栽種苗木,次年開春後幾場大風把樹苗吹得七零八落。”一時間非議聲四起,唐希明焦慮得成宿睡不著覺,他身上的“倔驢勁”卻被徹底激發了:“我就不信邪了,辦法總比困難多,千方百計總能找到。”
拔出幹死的苗木,唐希明發現翻上來的沙子很容易失去水分,造林挖坑時四週沙子又常常回流,造成坑深不夠,苗木接觸到的都是幹沙,自然成活率不高。
原因找到,怎麼解決?
唐希明成天在治沙現場“轉圈”琢磨。有一天,他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根木棍拄。走著走著,他突然停了下來,看著棍子在沙漠裏扎出的一個個洞出神。他發現,棍子穿透幹沙層,插到了35釐米以下的濕沙層。
受此啟發,唐希明發明瞭深栽50釐米的鐵制“幹”字杵。用上它,能輕鬆地將樹苗根部送入濕沙層,幾秒鐘就能栽好一棵樹,還無需額外澆水。
2017年,這種“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它成本低,好用管用,迅速成了西北地區治沙植綠的標配。後來,唐希明又給這種“種樹神器”裝上電動馬達,效率又提升了好幾倍。
30多年攻堅克難,唐希明沒少吃沙子、沒少掉頭髮,但換來的成果一項接一項:
他和團隊試驗總結出適地適樹、以水定綠的“中衛治沙經驗”——1/6草方格裏種適生鄉土樹種,其他撒草籽,這樣自然降水量就能保障成活率,治沙成功率大幅提高。
他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團隊合作,採用刷狀網繩草方格固定較大的流動沙丘,平緩沙地用機械扎設草方格,這種治沙新模式,破解了傳統“人海戰術”治沙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草局局長戴培吉説:“與老一輩治沙人‘饅頭+鋤頭’的苦幹相比,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更需要科技創新的力量,唐希明就是治沙一線接地氣、愛鑽研、講科學的‘土專家’。”
擔當:“要幹就要幹好,高品質才是唯一的通行證”
——較真碰硬、嚴格把關,帶動沙漠治理率提高到90%
在唐希明的辦公室裏,珍藏著一張函:寧夏沙漠化控制和生態保護項目被世界銀行認定為“令人滿意的項目”,“為世界銀行今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實施荒漠化治理項目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這是對唐希明牽頭實施的項目品質的讚揚,也是對他治沙專業負責的認可。
2013年,該項目一碗泉工地,唐希明發現農民李忠林扎的草方格草量不夠,還有斷裂,當場給指了出來。
“我是扎草方格的‘祖師爺’,怎麼可能不合格?”李忠林很不服氣,絲毫沒有重扎的意思。
唐希明找來工地負責人,當場就把李忠林給開除了。
過了段時間,飯碗被砸的李忠林托中間人找唐希明求情,老唐決定磨磨他的性子,給拒了。兩個月後再來求情,這次老唐同意讓他回來,但前提是“要幹就要幹好,品質必須過關”。
被上了生動一課的李忠林返崗後,幹得格外認真,還成了施工隊裏的技術帶頭人。
像李忠林這樣,很多務工農民都因為工作品質不過關,被唐希明批評過,批評完之後,老唐手把手地教。一個項目下來,很多人都成了行家裏手。這些高手組成的農民治沙造林隊,項目發包方都願意出更高的工錢,原因無他,“老唐帶出來的隊伍,技術個頂個,做事都像老唐一樣認真。”
“要幹就要幹好”,唐希明的認真有時到了“較真”的地步。
2017年9月,世界銀行貸款寧夏黃河東岸防沙治沙項目驗收,有家施工企業造林成活率不達標,找人打招呼,希望唐希明通融。
“那可不行,一個標段不過關,會連累項目整體治沙效果。‘壞人’我來當,品質必須達標。”唐希明給頂了回去。
後來,這家企業連續補植補造了2年,才達標通過驗收。
不少人善意地提醒:“老唐,別這麼較真,會得罪人的。”人情世故唐希明不是不懂,但他還是堅持己見:“防沙治沙必須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治沙是個嚴謹的系統工程,這個環節開個口子,那個標段通融一下,這沙還治得住嗎?”
漸漸地,在中衛治沙界,大家都知道,唐希明這個項目辦主任眼裏揉不進沙子,在他那裏,“要幹就要幹好,高品質才是唯一的通行證”。
唐希明牽頭實施的治沙項目都是高品質完成。在他的帶動下,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治理率提高到90%,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不足1%提高到42%。
情懷:“治沙也要用沙,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人沙和諧、沙為人用才是治沙根本目的,讓黃沙變成致富“金沙”
唐希明的嚴出了名,他的好,同樣有口皆碑。
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黑林村村民董學武跟著唐希明治了20多年的沙。他至今仍記憶猶新,2016年一個夏日,天熱得出奇,不少工友帶的水都提前喝光了,渴得嗓子冒煙。唐希明見狀,二話不説,返回車裏搬來所有的礦泉水分給大家,自己一瓶不留。大家很過意不去,他卻輕描淡寫:“你們比我累,我不渴。”
談及唐希明對工人們的好,大夥兒有説不完的話。“我們治沙的本事是跟唐主任學的,致富路是唐主任給鋪的。”“跟著唐主任幹工程,不擔心拿不到工資。遇到拖欠,他比我們都著急。”……這些年,唐希明指導帶出了一支300人的農民治沙造林隊,去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10萬元。
治沙害,也要用沙利。在唐希明看來,人沙和諧、沙為人用才是治沙的根本目的。他積極參與,努力助推,讓昔日害人黃沙變成致富“金沙”。
國能集團騰格裏沙漠新能源産業基地項目區裏,光伏板陣列源源輸出綠電。“這個項目凝結了唐主任太多心血。”寧夏龍源新能源總公司運營分公司黨支部書記潘戰國説,2022年,項目區剛架起光伏板,大風就把地面吹得溝溝道道,光伏板上全是沙土。怎麼固沙?光伏板怎麼架設?他們連忙向唐希明求救。
經過試驗,唐希明開出“藥方”:紮好草方格,種上檸條、沙米等沙生植物固沙,把光伏板從離地面半米升至兩米。如今,沙地生態修復,動搖光伏板根基的“風蝕溝”沒了,光伏板下綠意蔥蘢。
這個過程唐希明的付出,潘戰國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唐主任不光給解決方案,還天天來現場指導,項目工地跑得比公司很多人都熟。”
科學治沙的神奇,寧夏弘興達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亮也深有體會。2015年10月,他投資建設矮砧密植有機蘋果基地。乾燥高溫的沙地環境,讓王小亮種的蘋果糖分高、病害少。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春季肆虐的風沙,一夜間就把新發的芽葉吹得幾乎全軍覆沒。在唐希明手把手指導下,3000畝基地全部鋪上草方格固沙,還建起了防護林。如今,這裡已是國家級有機蘋果星創天地,帶動周邊大量農民種蘋果增收。“今年蘋果大豐收,豐收果裏有唐主任很大一份功勞。”王小亮難掩感激地説。
治沙有效益,防沙有成果,用沙更是天地廣闊。沙漠旅遊成為中衛一張閃亮的“名片”,今年1—8月,中衛市接待遊客1445.62萬人次,同比增長42.13%,創歷史新高。沙坡頭旅遊景區副總經理朱文軍感慨:“中衛從一個本地人都想逃離的苦寒之地,變成了全世界遊客蜂擁而至的旅遊目的地,沒有唐主任為代表的治沙人的努力,怎麼可能?”
每次聽到這些感激的話,唐希明總是靦腆地笑笑,“治沙也要用沙,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都是治沙人應該做的。”
國家林草局三北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冰説:“偉大的‘三北’工程孕育了偉大的‘三北精神’,造就了一代代治沙英雄。唐希明是新時代科學治沙、合理用沙的典型代表,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需要千萬個唐希明。”
堅守:“我這一輩子就幹治沙一件事,一定把它幹好”
——成天“泡”在沙漠,用歲月寫下“綠色詩行”
“老唐對治沙那真是全身心投入!”“他是真正的‘沙漠守望者’。”採訪唐希明身邊人,聽到不少這樣發自肺腑的話。
“老唐平均每天要在沙漠裏呆10個小時,走2萬步,治沙項目每一個標段,他都用雙腳丈量了一遍又一遍。”作為多年同事,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職工王衛東對唐希明再熟悉不過。
黑林村村民董連山,是唐希明帶出來的農民治沙造林隊隊長,“唐主任每天一早就到項目現場,經常跟工友們一起幹活,餓了一起坐在沙子上啃餅子。我帶隊做過很多治沙工程,哪有這樣的領導?”
“光坐辦公室,永遠也搞不出什麼名堂。”“到治沙現場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於沙漠、對於治沙,唐希明有特殊的情感、太多的故事。
沙漠最令他刻骨銘心的記憶,是風沙迷離中的童年夢魘——7歲那年,放學路上,突然來了場沙塵暴,一名小夥伴被刮到水渠裏,永遠失去了生命……自此,唐希明立下心願——將來一定要考到南方讀大學,逃離“這破地”。
然而,命運弄人。考大學時,唐希明以第二志願被西北林學院林業專業錄取,1991年畢業分配到原中衛縣林科所,治沙成了他的工作。彼時,“三北”工程二期正深入實施。
既然躲不開,那就迎難而上好好幹。唐希明立志“讓家鄉變個樣,讓後人不受苦”。
白天“泡”在治沙現場,晚上鑽進辦公室研究碰到的問題,查資料、問專家,經常忙到很晚才下班……每天早出晚歸,時常廢寢忘食,唐希明卻不以為意:“新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防沙治沙,咱在一線,除了苦幹,還得科學幹。”
日復一日,從討厭沙漠到治理沙漠、愛上沙漠,唐希明用為百萬畝沙漠縫製綠衣破解了童年夢魘,也在林草葳蕤、壯美滾燙的騰格裏沙漠寫下了一篇篇出彩的論文。
這些論文,不但落地中衛,還逐步走向世界。2023年11月,作為中國選派專家,唐希明赴蒙古國執行荒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考察調研任務。今年,他先後為參加第四屆“週知中國”活動的各國外交官和荒漠化防治技術與實踐國際研修班的學員,現場講解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
優異成績背後的超常規付出,老唐本人和至親最清楚。為了專注治好沙,他經常忙得顧不上家。
“成天‘泡’在沙漠,家裏的事根本指望不上。孩子上學他從沒接送過,就連高考也沒陪。”
“去年老母親快不行了,打電話叫他見最後一面,他忙完工作緊趕慢趕還晚到了一小時。”
……
唐希明的愛人竇麗,免不了有怨言。
弟弟唐希平同情嫂子,也理解大哥:“老母親住院,大哥沒時間陪護,但每天即使很晚下班,他都會到醫院看一眼。”“兄弟姐妹誰家有大事,他太忙出不了力,但每次都搶著出錢。”
面對妻子的怨氣,2017年8月的一個週末,唐希明謊稱開車帶妻女“去個好地方”,目的地其實就是他負責的治沙項目現場,“你倆不是嫌我沒時間帶你們出去旅遊嗎?看!這是我專門為你們打造的景點。”
檸條、沙柳、花棒隨風搖擺,沙海泛起層層綠波,看著大漠裏唐希明用歲月寫下的“綠色詩行”,娘倆震驚了、沉默了,剩下的都是對老唐的心疼與理解。
在業內小有名氣後,唐希明曾有數次“高升”調離治沙一線的機會,他都放棄了,“我這一輩子就幹治沙一件事,一定把它幹好。”
不久前,唐希明退休了,但他的治沙腳步並沒停止,中衛市人民政府又返聘他當技術顧問,而唐希明還有更大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我將牢記總書記囑託,繼續以科研團隊合作的方式去推動更多治沙技術、治沙模式的創新和推廣,帶領隊伍到更多的地方去植綠治沙,在‘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再立新功,為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奉獻到底。”
晨曦中,唐希明又開著破皮卡向大漠深處駛去……(文:顧仲陽、徐元鋒、常欽、董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