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綠,四野草色青。
近年來,甘孜藏族自治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手筆推進川西北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沙化治理、退化草地治理等,使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目前,全州擁有草原面積0.83億畝,佔全州國土面積的36%,同時也是四川省草原面積的57%和川西北牧區草原面積的64%。
頂層設計
築牢草原保護修復根基
草原生態狀況事關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為進一步保護好全州草原資源,甘孜州制定出臺《甘孜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和草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當前和今後全州草原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
從《實施方案》中不難看出甘孜州保護草原資源、推動草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到2025年,全州草原保護修複製度體系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顯緩解,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85%左右,草原生態狀況持續改善。到2035年,草原生態保護修複製度全面落實,草原生態明顯好轉,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産能力顯著提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保持在85.5%以上。到本世紀中葉,退化草原得到全面治理和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實現良性迴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藍圖已繪,怎麼幹,才是關鍵。
甘孜州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依託退化草原修復工程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通過鼠蟲害防控、圍欄封育、免耕補播、草地施肥等措施,加快推進退化草原治理。
“從2019年至今,已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49.5萬畝,鄉土草種基地1.2萬畝。”甘孜州林草局黨委委員代學冬介紹了這幾年在草原保護修復中取得的成效,2022年甘孜縣的“甘孜草原”入選國家首批紅色草原,毛婭大草原、泥拉壩草原、塔公草原、格木草原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洛絨牛場草原、五須海草原被評為“四川五大最美草地景觀”。
甘孜州屬高寒、高海拔地區,草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修復需要一個規範、過硬的技術。為此,甘孜州編制完成《高寒退化草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範》,填補國內“高寒退化草地生態修復技術標準”空白,並在石渠縣設立駐縣臨時工作站,開展生態修復種草全程技術指導和推廣應用國省州種草治沙先進技術,實現還草復水,築牢黃河生態保護“第一道防線”。
科技賦能
推動草原保護提質增效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為助力各類型退化草原重煥生機,近年來,甘孜州林草局草原工作站一直致力於創新研發各類新機械、新裝備,為草原保護修復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4月正是播種的好時節。在康定市新都橋鎮卡吾村的一片草場上,由甘孜草原工作站與成都佳瑞鑫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免耕補播”機正在作業。
“‘免耕補播’機主要用於退化草原的草籽播種。”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站長楊廷勇介紹,普通的播種機主要用於糧食作物的播種,如果用於退化板結草地的播種,常規的耕地、松土等流程會對草皮造成破壞,“我們研發的‘免耕補播’機則破解了這個難題。”
據介紹,“免耕補播”機採用拖拉機作牽引,利用中段圓形刀片在草地上劃出道道劃痕,後段的播種機則把草種精準投放到劃痕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播種機機尾還增設了一個如同掃把般的覆土設施,進行覆土,這樣幾乎不會傷害原有的草皮。
除了研發“免耕補播”機外,甘孜州草原工作站還創新培育出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
今年6月,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發佈公告,由甘孜州草原工作站栽培馴化的“石渠垂穗披鹼草”新品種,順利通過四川省草品種審定。
“以往我們一直使用外來披鹼草種源對草原進行生態修復,但對本地的生態持久性不利。我們自己培育的品種耐寒、抗旱、抗倒伏,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分葉能力強,再生性能好,生態修復效率高。”楊廷勇説。
為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提高草原資訊化管理水準,四川省通過‘3S’技術(即遙感技術(RS)、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統稱),對全省草原的基本情況、草原分佈的地理坐標等資訊進行監測,甘孜州也搭上這輛“快車”,通過遙感技術和地面調查,科學準確地確定草地範圍、分佈、數量,構建起草原資源管理“一張圖”,為草原保護、修復、利用和管理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修復治理
實現“綠進沙退”重大轉變
8月的甘孜,草木葳蕤。雨後,甘孜州理塘縣村戈鄉查卡村碧空如洗,草原上,400余畝牧草濃郁蔥蘢。誰也想不到,這裡幾年前曾是一片沙化土地。
“自2019年以來,我縣共投入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資金9992萬元,截至2023年底,草原修復治理面積達60.4萬畝,其他治理面積173.16萬畝。”理塘縣林草局副局長孫成偉介紹。
據了解,在實施2021防沙治沙項目中,理塘縣創新採用格賓網階梯式沙障、水泥網格沙源護坡、綠色防護網覆蓋沙地工程措施加撒播草種,有效治理陡坡流沙地1500余畝。
理塘縣草原修復治理只是一個縮影,放眼全州各地,“荒漠變綠洲”的故事正在發生:稻城縣在色拉壩沙化草原上種植格桑花,打造高原花海;色達縣在亞龍鄉扎窮村、色柯鎮姑咱村實施防風林帶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白玉縣在亞青寺採用喬、灌、花草多種結合模式,實施綠化項目……一個個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讓甘孜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2024年,甘孜州又爭取到中央、省級資金2.86億元,持續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計劃完成人工種草32.71萬畝,草原改良117.35萬畝,鼠蟲害防治493.5萬畝。
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物種是造成草原生態系統不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甘孜州在實施草原生態保護修復中“對症下藥”,採取“生物藥劑+現代化器械”的防控技術,科學開展草原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治,不斷提高綠色防治水準。自2019年以來,已累計防治草原鼠蟲害2336.5萬畝次。
“目前,我們已在石渠、色達、甘孜、德格四縣建立草原鼠害綜合防控示範區,探索推廣草原鼠害防控新技術、新模式。”甘孜州林草局黨委委員代學冬介紹。
與此同時,甘孜還紮實開展草原變化圖斑現地核實、查處整改工作,嚴厲打擊各類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嚴格落實草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起牢不可破的“綠色長城”、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綠色,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也是高品質發展道路上最厚重的底色。如今,甘孜州林草人正以“生態優先,強化保護”的歷史使命,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新的綠洲,努力讓甘孜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草更翠、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