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國慶節當天,來自河南省洛陽市的侯東燕一家三口走進了位於興安盟的五一會址。侯東燕的孩子在手機上搜索興安盟的旅遊攻略時,主動提出要參觀五一會址和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這次旅行讓孩子深刻感受到了興安盟紅色景點的獨特魅力,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使得這次旅行變得意義非凡。
以“一館三址”為核心的紅色旅遊矩陣,已經成為興安盟旅遊的一大亮點。今年以來,“一館三址”共接待參觀觀眾590979人次,接待參觀團體2390個。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帶著家人走進紅色景區,參觀紅色文物,聆聽紅色故事,感悟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
紅色場館“亮”起來
作為全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地方,五一會址是見證1947年五一大會盛況的重要建築。五一會址、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烏蘭夫辦公舊址和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共同構成了“一館三址”,成為興安盟紅色旅遊的地標打卡地,擦亮了興安盟紅色旅遊的金字招牌。
五一會址
在紅色舊址保護修繕方面,興安盟遵循“忠於歷史、修舊如舊,規劃先行、分批推進”的原則,對“一館三址”進行了細緻的保護修繕。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于2007年建成,是全國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地區民族解放歷程的紀念性展館。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和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內蒙古革命與建設的重要見證。這些紅色景點免費向公眾開放,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內蒙古民族解放和區域自治的歷史進程,成為內蒙古最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紅色景區之一。
學生聆聽講解員講解內蒙古民族解放的故事
近年來,興安盟還立足紅色資源優勢,以紅色活動為載體,以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為契機,開展了紅色故事講解大賽、小小紅色講解員、祭英烈儀式、書寫留言簿等活動,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互動體驗等形式,讓參觀者親身感受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遊客參觀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
“國慶假期再次來到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參觀,我感慨頗深。聽了英雄浴血奮戰的故事,再一次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我推薦身邊的朋友、外地的親人都來這裡走一走、看一看,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遊客逯秀梅激動地説。
紅色歷史“活”起來
興安盟豐富的紅色文物資源,是革命光榮傳統的見證,反映了興安盟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
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
“大家好!展櫃裏展示的是一雙縫滿了補丁的襪子。看到它時你就會被帶入到當時那個年代,它的主人叫作廷懋……”小小紅色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述著展品的故事。
小小紅色講解員正在為遊客講解
遊客王鵬聽了講解深有感觸地説:“廷懋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質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為了讓紅色故事可觀可感,興安盟完成了“一館兩址”展陳提升和舞臺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讚歌》的修改提升工作,編排了沉浸式情景劇《五一大會》,打造了“興安紅色之旅”精品線路,開展了在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經歷一段“光輝歲月”、在五一會址感受一次“五一大會”、在中國共産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辦公舊址聆聽一次“黨中央的聲音”等主題活動,為遊客的參觀帶來沉浸式體驗。
遊客參與紅色文化互動體驗
“我們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平臺優勢,在節假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內蒙古民族解放的歷史,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充分展現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內蒙古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史。”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館長趙曉偉表示。
紅色文旅“火”起來
在內蒙古民族解放的奮鬥歷程中,興安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承載著內蒙古光榮的革命歷史,更承載著所有興安盟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願景與渴望。
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
近日,興安盟文化旅遊體育局推出了“紅色興安,樂享秋日”愛國主義教育研學之旅,主要旅遊節點包括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五一會址、中國共産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辦公舊址、興安領創·展示體驗中心、興安村第一農村黨支部等。參觀者中有學習紅色歷史的學生、參加主題黨日活動的在職黨員,也有慕名而來的全國各地的遊客。為了方便遊客“打卡”,興安盟文化旅遊體育局精心製作並推出了“興安盟紅色打卡地圖”,標注了域內的13處紅色遺址遺跡,以不同類型的圖標進行標識,並嵌入紅色資源圖片、簡介等相關資訊,還推出了紅色文創産品,促進紅色文化、特色創意設計與旅遊産業的融合發展。目前,全盟已形成7大類百餘種紅色文創産品,進一步提升了紅色品牌的知名度。
遊客參觀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
在烏蘭夫辦公舊址開展研學活動
據了解,“一館三址”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後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等“國”字號基地稱號,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功能,讓興安盟“紅色名片”更加閃亮,成為引領地區發展的新動力。
(文: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