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是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西遼河文明的核心區域,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等43個民族,總人口287.3萬,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哈民”“南寶”的先民繁衍生息,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漁獵文化在這裡交織匯聚,各民族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
通遼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的重大意義,緊扣辦好兩件大事,圍繞“互嵌互融同發展通達遼闊共繁榮”,全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為呵護模範自治區崇高榮譽貢獻通遼力量、展現通遼擔當、呈現通遼風采。
強化政治引領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正確方向
通遼市作為全區少數民族群眾比重大、全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級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具有重要意義。通遼市委以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自覺,在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中聚焦主線,不斷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全市“十四五”總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貫徹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印發《關於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若干措施的任務分工方案》,在重大會議報告和“兩代表一委員”調研監督等活動中全面貫徹主線要求。牢牢把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作為一項“特殊重要任務”頂格部署、高位推動,對標創建標準層層簽訂“軍令狀”,整合精幹力量專責推進。在幹部教育中突出主線要求,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佔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主體班次培訓課程的20%以上,市旗鎮村培訓實現全覆蓋。創新落實“兩個納入”,組織全市8337個基層黨組織爭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星”。把“四個特別”貫穿幹部選育管用全過程,全市110個蘇木鄉鎮(街道)、2359個嘎查村(社區)全部配備專兼職民族工作幹部。在各層級廣泛深入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算好算清發展賬、惠民賬,教育引導各族群眾銘記“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部門“三定”方案、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和市民公約。出臺《關於推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的決定》,市、旗兩級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在全社會形成共同關注、廣泛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強大合力。
增進文化認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通遼市堅持在文化建設中聚焦主線,全面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託麥新烈士陵園、毛澤東像章珍藏館等基地展館,持續加強“五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闡釋西遼河文明所蘊含的共同體理念。深化與中科院等方面合作,定期舉辦西遼河文化研討會、西遼河文化節。傾力挖掘打造以哈民遺址為代表的“四大考古名片”,探尋和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以“兩個打造”擦亮“北疆文化”品牌。製作《多彩通遼融合畫卷》等新媒體作品,編纂《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通遼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錄》等精品圖書,推出《彩雲飄落的地方》《家書》等文藝佳作。組織哲裏木版畫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巡演巡展,推動烏力格爾等民族傳統藝術形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各族群眾在共用文化建設成果中形成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強大精神紐帶。挖掘歷史記憶,深化宣傳教育,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感可悟。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20個,講好人民藝術家琶傑、馬背上的法官那順、“三千五民兵建奇功”等民族團結故事,全景展現通遼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拼搏歷程,充分闡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生動史實。堅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全面提高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2024年秋季學期實現全市原民族語言文字授課的106所小學、初中、高中近5萬名學生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全覆蓋。
聚焦“三個意義”全力推動各族群眾共用現代化發展成果
通遼市聚焦“三個意義”,在經濟建設中聚焦主線,激勵推動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現代化。推動“五大任務”提質增效。主動扛起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主戰場責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聚焦主線,守好各民族永續發展的綠水青山。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改寫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各類防沙治沙生態産業年産值達到39億元,讓各族群眾共用綠色發展紅利。全面完成國家煤炭保供任務,社會大局持續安全穩定,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貢獻了通遼力量。“通遼肉牛”品牌價值穩居全國畜産品區域品牌首位,打造千萬畝現代節水高産農業示範區,糧食總産穩定在189億斤以上,全市糧食總産實現“二十連豐”,位列全國地級市第6位,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有新作為。加快農牧業創新提質,推動製造業振興崛起,做強支柱産業集群,推動各族群眾在資源開發、産業培育中充分受益。主動引導服務業升級提質,通過繁榮就業創業促進各族群眾邁向共同富裕。以新能源開發為牽引打好“綠電牌”,承接産業轉移、促進産業轉型、加快裝備製造産業培育。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凝聚人心。從解決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入就業、養老、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薄弱環節。緊盯“六個工程”為各族群眾排憂解難。毫不放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近3年,累計爭取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1.92億,實施項目191個。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實現683.1億元、同比增長3.8%,爭取上級以工代賑資金項目9個、3618萬元,發放勞務報酬1000余萬元,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和京蒙協作資金12.7億元、實施項目323個,蘇木鄉鎮和嘎查村養老服務設施分別開工28個和478個,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5.93%,切實營造“一起幹一起闖一起享成果”的生動局面。
優化“互嵌式”發展積極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通遼市著力健全各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有序引導農牧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為流動人口在登記辦證、勞動就業、異地購房、子女入學、困難救助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與興安盟、呼倫貝爾市、齊齊哈爾市、白城市等地簽署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協作交流框架,深化資訊共用、服務管理等方面的聯動協作,讓各族群眾合理有序流動、充分自由流動。著力推動共居共融,創造更加完善的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有序推進各族學生合校共讀、混班混宿。多領域多樣化實施“三項計劃”,選取22個試點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出4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精品旅遊線路,讓各族群眾在領略祖國北疆壯美風光、和美風情、善美風俗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依託京蒙幫扶,與多地聯合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讓各族青少年在共居共學、互幫互助中澆灌民族團結的種子。著力在示範帶動上下功夫,促進各民族心手相牽、攜手奮進。積極探索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通遼實踐,形成“一帶三區”創建工作路徑,搭建石榴籽“1+3+3+N”載體平臺。培育形成63個“石榴籽”創建品牌和64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點位。2024年1月,科左中旗、庫倫旗同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工作實現新突破。全市現有4個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23個集體、26名個人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榮譽稱號。
防範風險隱患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水準
通遼市堅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總體格局,以深化基層之治持續鞏固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在全區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協作聯動工作模式,創新實施“無訟無訪”嘎查村(社區)“雙建”行動。各旗縣市區全部成立“石榴籽調解工作室”,切實保護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全市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率達到98%。將防範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納入市域社會治理、平安通遼建設等重點工作,常態化開展網路意識形態專項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利用網路挑撥民族關係、煽動民族情緒、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構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前置審核、備案審查機制,常態化開展《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涉及民族工作法規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按照主線要求,做好規範性文件清理和地方性法規的立改廢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千房同蒂,千子如一。通遼市將牢記囑託,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不忘初心、感恩奮進,更加全面深入具體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各項工作之中,把通遼市建設成為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園,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通遼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