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是我國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在這個極具重要意義的日子裏,全國各地以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公眾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樂章。
總有一些時刻會被歷史銘記,總有一些事情將影響深遠。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之後,這一金句被廣為傳播,成為生態文明核心理念,在新時代引領綠色發展新航程。
一年前,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以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全國生態日的設立,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良好期待,彰顯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
再過一個多月,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週年華誕。喜迎國慶,回望生態文明建設壯闊歷程,喜看新時代優美生態環境,展望美麗中國建設光明前景,我們感到了奮鬥的精彩,更增添了奮進的信心。
綠水清淺,青山如黛。生態文明的強勁春風,吹濃了人們生態保護的意識和自覺,催熱了各地生態保護修復的熱情和行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林草行業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推行高水準生態保護,營造高顏值生態環境,創造高價值生態産品。綠色,正成為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動人底色。
今日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遵循生態文明指引——
為全局計,為長遠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奔赴地方考察調研,主持召開重要會議,走到哪,就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要求講到哪。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論斷;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重要要求,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主張;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基本方略,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從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到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號令……一次次深入一線的考察調研,一場場著眼長遠的重要會議,生態文明建設思路日益清晰、部署日趨週密。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我們黨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十多年,我國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誌。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刻改變著中華大地。
放眼神州大地,綠水青山換新顏,美麗鄉村入畫來,一派和諧共生景象。再看我們身邊,天更藍了,雲淡風輕氣清爽;水更清了,魚翔淺底景色明;公園更多了,綠樹成蔭蟬鳥鳴……
堅定生態保護行動——
“三綠”並舉,“四庫”聯動
2024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這些重要論述,為推動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以“擴綠”厚植底色,以“興綠”提質增效,以“護綠”鞏固成果,全面保護和修復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我國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新時代這十多年,國家先後出臺了濕地、沙化土地封禁、天然林等保護修複製度方案,以及科學綠化、草原保護修復、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等意見。持續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實施“雙重”工程、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和國土綠化試點示範等項目,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和林業碳匯試點。推行林草資源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實行森林採伐限額和憑證採伐制度,嚴格建設項目佔用林地定額管理和審核審批。實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生態保護補償等制度,加強荒漠化防治和濕地保護修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保護天然林、草原、濕地,重點地區生態狀況日趨向好。
幾十年來,通過治沙攻堅、科學治理,實現了綠進沙退,一半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特別是從2023年6月開始,啟動了“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大標誌性戰役,有力推進了“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21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幾十年保持“雙增長”,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增至24.02%,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13.14億畝,草地面積39.64億畝,濕地面積8.45億畝左右。
——我國加快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和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我國陸續開展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構建了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2021年我國正式設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標誌著創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落地生根,開啟了我國自然生態保護新篇章。通過加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第一批國家公園旗艦物種種群數量得到恢復,生物多樣性穩定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向好。2022年我國制定了《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將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科學佈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約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0%。
2023年印發的《國家植物園體系佈局方案》明確,在已設立2個國家植物園的基礎上,再遴選14個國家植物園候選園納入國家植物園體系佈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國家植物園體系。
加強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立法,2024年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草案)》,正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一大批自然保護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和世界地質公園名單。
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形成了《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待方案實施後,自然保護地佈局將更加合理,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衝突將得到有效解決。
“十年磨一劍”。我國國家公園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實現了突破性進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發生歷史性變化、整體性重構。
——我國全面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基本形成林草資源管理新格局。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持續推深做實林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創新完善工作制度、機制、督查考核制度等249項,設立五級林長127萬名,生態護林員穩定在185萬人,林長制指揮棒和創新作用不斷發揮,有力夯實林草濕荒資源保護髮展責任,部門協同推進林草重點工作效能顯著提升,基層林草基礎能力不斷增強。
持續開展森林督查和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林草資源違法行為。在甘肅祁連山,從曾經的亂採濫挖、亂佔亂建逐步恢復到林草繁茂、河清水暢;在寧夏賀蘭山,無序野蠻開採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歷史“瘡疤”逐漸癒合;在昆明長腰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違規建築已全面拆除,大地重披綠裝……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一樹一策”實施搶救復壯,聯合開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犯罪活動專項行動,連續舉辦全國科普宣傳周活動,召開全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推動新時代古樹名木保護高品質發展。加強林草資源資訊化建設和管理,建成了林草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和林草生態綜合監測體系,試點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普查。
全面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積極開展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科學研究、法律及配套制度完善等工作。建立大熊貓、海南長臂猿、亞洲象、穿山甲、麋鹿等旗艦物種保護研究中心,不斷加大極度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保護力度。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全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總體穩中有升,過去難得一見的珍稀動植物頻頻亮相。
堅決守住生態安全底線,採取超常規措施加強森林草原防火,推動全系統防火工作重心轉變到預防為主,做到因險施策、因險設防。以林長制考核為指揮棒,強化防火責任落實;深化防火包片指導,健全網格化管理體系;推進增發國債項目建設,新建改建防火道路7.8萬公里、生物隔離帶2.8萬公里;實施“林電共安”工程,排查整改輸配電設施火災隱患2.2萬餘處;推廣應用雷擊火防控技術,快速、精準鎖定高危落雷區(點),平均誤差點300米,強化科技防火支撐作用,全力推進防滅火一體化。森林火災受害率和草原火災受害率遠低於世界平均受害率。開展攻堅行動,全力防控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互花米草等林草有害生物。
生態行動扎紮實實,林草成績可圈可點。
積土成山,匯流成河。有了許多像這樣的行動和成績,生態文明之樹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根,綠色發展之策才能真正行之見效。
增進生態惠民福祉——
興林富民,綠富同興
2024年1月5日,國家林草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授予北京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北京市成為首個全域國家森林城市,這得益於持續多年開展森林進城、森林環城和森林鄉村建設。
北京市自2012年啟動第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經過連續兩個五年的兩輪百萬畝造林,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8.6%提升到44.9%。如今北京又把“花園城市”作為新時期首都綠色發展目標,綠色已成為首都北京最鮮明的底色。
推窗見綠、抬腳進園、移步聞香……在北京市西城區,數量眾多的口袋公園、微綠地,宛如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顆顆翠珠,點綴著大街小巷,形成綠色織補網路,讓市民更好更方便親近自然、共用自然生態。
這些年,各地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推進興林富民、綠富同興,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
這些年,城鄉綠化美化加快推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廣東統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綠美保護地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全民愛綠植綠護綠等“六大行動”,並把2024年作為推進縣鎮村綠化行動之年。福建著力構建“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的五美體系。北京、杭州、深圳、青島等城市提出更富雄心的美麗城市建設要求和目標。
這些年,林業改革全面深化、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增強了林草事業發展的活力動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系列重要文件,以及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區林場改革,3個深化集體林改先行區和7個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開展先行先試,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
這些年,林草科技創新大力推進,支撐林草發展提品質、增效能。統籌科技研發、平臺建設、推廣應用和標準品質工作,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組織實施“三北”工程攻堅戰、森林雷擊火防控、松材線蟲病防治等7項“揭榜挂帥”項目,開展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技術等90余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研究,攻克一系列制約林草高品質發展的技術瓶頸。積極推進林木遺傳育種、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林木資源高效生産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系統佈局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城市、農田防護林、竹林、國家公園等八大類型生態定位站,有力支撐林草生態數據觀測與科學研究。實施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示範項目4300余個,建設示範林834萬畝,加快林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發佈《林業和草原新型標準體系》,覆蓋國土綠化、草原修復、濕地恢復、荒漠化防治等31個領域共1500多項國家、行業標準。林草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升。科技手段加持,資訊自動化賦能,有效提升林草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林草事業高品質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這些年,生態富民産業加快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全國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組建造林種草合作社,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樹立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物。四川在全國率先提出“森林糧庫”建設思路,打造“天府森林糧庫”,豐富食物種類,擴大食物供給。推進“以竹代塑”行動,發展特色林草産業,優化升級産業結構,積極開發新業態,讓許多林農群眾實現了創業就業、增收致富和安居樂業。我國形成了經濟林、林下經濟、木竹加工、生態旅遊4個年産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産業,全國林草産業年總産值超過9萬億元。
時值暑期旅遊熱,浙江安吉龍王村村民們忙著張羅農家樂生意。村裏共有30余家民宿,現在生態好了,民宿生意也好做,每年暑假寒假、國慶等節假日都會爆滿。村民們都靠生態致富,吃上了“生態飯”。
在安吉,像這樣立足生態發展經濟的村不在少數。距龍王村23公里的余村,是“兩山”理念誕生地,從曾經的“靠山吃山”到如今“養山富山”,余村成功實現了綠色轉型,生動詮釋了“兩山”理念。
從余村到安吉,從安吉到浙江,繼而到全國,踐行“兩山”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地積極營造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以一個個“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生動圖景,描繪出美麗中國更新畫卷。
從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把握在不斷深化,“兩山”轉化的路徑和機制在持續拓寬。這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轉變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係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錨定生態建設目標——
勇擔使命,久久為功
在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步伐堅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進。
黨的十九大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兩步走”的目標。
黨的二十大擘畫生態藍圖:未來五年,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2024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任務。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時代號令已發,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藍圖已定。守護綠水青山馳而不息,建設生態文明久久為功。
綠水青山入胸懷,重整行裝再出發。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不負使命、振奮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推動林草改革,以高水準生態保護推進林草高品質發展。要錨定目標、保持定力,真抓實幹、持續用力,打響生態修復攻堅戰,打贏自然保護持久戰,打好綠色發展接力戰,創造更多生態奇跡、更好綠色業績,努力繪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新畫卷。(中國綠色時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