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11個村“抱團”求發展

發佈時間:2024-07-19 15:50:00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村裏變化真是大,雞鴨鵝,稻花香,産業興旺人人誇。”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村民們用嘹亮的村歌唱出村裏的新變化。

過去,科右前旗各嘎查村“單打獨鬥”發展産業,遇到了優質農副産品賣不出去、農産品加工缺乏原材料、品牌效應不明顯等問題,束縛住了各嘎查村的産業發展。

面對産業“小散弱”帶來的發展問題,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水庫村黨支部書記崔寶權想到了“攥指成拳”,依靠黨組織發揮示範引領、統籌協調的關鍵作用,聯合民泉村、三合村、哈拉黑村等其他10個村的黨支部建立共建共治共用機制,打造“黨建引領·融合共建”黨建品牌,11個村的村民共同參與,形成生産、加工、銷售全産業鏈發展,破解了過去各自發展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2019年底,11個村聯合成立了“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聯合社依照“打造點、串成線、連成片”統籌規劃思路,以各村黨支部為引領,發揮各村産業優勢,開啟了“村民融合、村村聯合、村企結合”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

“如果沒有依靠共建共治共用機制,健全農牧業的産業鏈,我們這個交通相對落後、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子,僅靠種植養殖業的農副産品,很難駛入致富‘快車道’。”崔寶權説。

聯合社不僅為村民提供雞鴨雛、秧苗,還向村民傳授種植養殖技術。在聯合社的帶領下,各村圍繞“大棚種植、果樹栽植、庭院溜達雞養殖、庭院蔬菜種植”四種增收模式,採取訂單式的産銷模式,幫助村民解決生産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激發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去年,僅有760人的水庫村的集體收入就達到95萬元,“庭院特産”訂單超過1200單,戶均增收1500元。

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特門塔拉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自從加入“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後,辣椒的原材料供應量大大增加。該合作社從最初帶動39戶農戶種植,到如今與252戶農戶簽訂辣椒回收訂單,帶動了周邊地區庭院經濟發展,也為聯合社的産業規模壯大升級提供了基礎保障。

“光靠我們嘎查種的辣椒根本不夠用,辣椒品質也不如其他嘎查村,現在與水庫村聯合後,辣椒的供應有了保障,去年聯合社就為我們供應了4萬斤辣椒。”特門塔拉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春介紹説。

壯大集體經濟,找準産業是關鍵。科右前旗將11個村黨組織和2700余戶群眾“鏈”在産業鏈上,打造了民泉村大米、三合村家禽、興安村蔬菜等“叫好又叫座”的農副産品,通過聯合社成立的兩山農副産品銷售公司為這些農副産品找到了銷路。聯合社的建立,不僅打破了水庫村發展的空間壁壘,也使11個村的發展擰成了“一股繩”。

科右前旗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放説:“科右前旗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支部聯建’‘村企聯建’‘村村聯建’等多種形式的抱團發展新模式,形成了優化資源配置、優勢産業互補的良好發展局面。”

在各級黨組織推動下,科右前旗不斷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使黨建和産業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右前旗正以富民強村為抓手,以産業振興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繪就産業發展的“同心圓”。(記者: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