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改變一片草原——全國草種業發展現場會側記

發佈時間:2024-07-17 13:35: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優良草種是草原生態修復和草牧業高品質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快推進草種業發展,提升草種生産供應能力,為提高草原生態品質和生産力水準提供用種保障,是我國草種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我在月明山林場2022—2023年實施的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現場。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項目所使用的扁穗冰草和無芒雀麥草種,在應用中根系發達、固沙效果好,針對高寒地區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成效顯著。”山西省桑幹河楊樹豐産林實驗局月明山林場場長趙秉全通過視頻連線介紹。

近日,全國草種業發展現場會在山西大同召開,參會代表來到山西省桑幹河楊樹豐産林實驗局雲西林場,考察國有林場向草種基地轉型發展路徑及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草種“育繁推一體化”技術。

優良草種是草原生態修復和草牧業高品質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快推進草種業發展,提升草種生産供應能力,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不斷提高草原生態品質和生産力水準等提供堅實的用種保障,是我國草種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草種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

草種按用途可分為生態用草種、飼用草種和草坪草種三大類,其中一些草種具有兼用性。我國草種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各類草種進口依存度都很高,特別是適用於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的優良鄉土草種嚴重缺乏。

多年來,國家林草局積極推動草種業發展,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在基地建設、科技支撐、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8年以來,國家林草局相繼編制了《林草種苗“十四五”發展規劃》《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制定《關於加快推進草種業發展的工作方案》,印發《草原生態修復主要草種推薦名單(2022年)》。與九三學社中央連續3年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相關院士、專家和相關部門共同為推進草種業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國家林草局與科技部密切合作,將牧草優異性狀形成分子基礎、耐鹽耐旱草種質選育等研究內容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依託重點龍頭企業,啟動草種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啟動“草種優良品種選育”應急科技“揭榜挂帥”項目,扶持研發團隊針對羊草、披鹼草、野牛草等10種具有一定科研基礎的草種開展科技攻關。

同時,編制《全國草種質資源普查實施方案》,在內蒙古自治區佈局建設國家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中心庫,確定30處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陸續審定通過國家級草品種45個。

據統計,隨著大規模國土綠化和草牧業轉型發展的推進,我國草種需求量逐年增大,“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礦山修復、鹽鹼地治理、飼草種植、城市綠化等領域每年的草種剛性需求超10萬噸。 

截至目前,各地新建草種繁育基地近60萬畝,年産各類草種約3萬噸,其中生態修復用草種産量每年1.69萬噸。同時,涌現出蒙草集團、三江集團等龍頭企業,以及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羊草小鎮等亮點項目。為緩解草種繁育用地難的問題,在《關於做好2023年度草種繁育基地建設任務的通知》中,初步明確了使用天然草原開展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的政策。

因地制宜推動草種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山西省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優勢,以打造鄉土草種繁育基地、野生草種馴化基地、觀賞草種擴繁基地為重點,推動草種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山西省林草局局長袁同鎖介紹。

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強草原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山西省林草局印發關於加強鄉土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明確了以晉北萬畝鄉土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為重點、從南到北建成多個規範化草種繁育基地、引領全省草種業高品質發展的目標。

在雲西林場草種繁育基地,青草綿延,試驗田、打卡地星羅棋佈;草籽豐碩,收割機、無人機轟鳴不斷;遊人如織,談笑聲、歌舞聲聲聲入耳。基地于2022年建成,佔地面積1400畝,總投資400萬元,種植扁穗冰草450畝、無芒雀麥550畝,是集生産試驗、科研科普、文旅融合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草種繁育基地。

“楊樹林局成立於1980年,是山西省直九大林局之一,地處毛烏素沙漠前沿。面對林局圃地閒置、庫存苗木積壓的困境,我局將苗圃地轉型為草種基地,形成了一套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的草種‘育繁推一體化’技術,打造草種、草産品、生態旅遊三大品牌。”楊樹林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曉林説。

草原遍佈我國諸多省區,各地因地制宜,推動草種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草種業“保、育、繁、推、管”一體化産業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為主,構建了國家牧草種質資源中期庫、草品種資源庫、鄉土草種資源庫等自治區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利用共用機制,現有種質資源圃20個,保存草種質資源2萬餘份。自治區育種科研團隊立項實施19項草種育種相關項目。“為保障‘三北’工程建設品質,建立了自治區林草種苗品質檢驗檢測中心和6個盟市級林草種苗品質檢驗檢測中心,為自治區草種業及‘三北’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陳永泉介紹。

四川草原主要分佈在甘孜、阿壩、涼山3州,涉及牧戶約107萬戶。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省草原保護修復和草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黃河段五縣(紅原縣、若爾蓋縣、阿壩縣、松潘縣和石渠縣)累計建設高産飼草基地33萬畝,年産優質鮮草75.9萬噸,相當於190萬畝天然草地鮮草産量。“同時,全省推進青乾草、草顆粒、青貯飼料等草産品精深加工試點,初步構建了草牧業全産業鏈。結合甘孜草原、紅原草原、松潘草原第一批‘紅色草原’試點建設,打造草原旅遊精品路線和特色品牌,建立全域旅遊産業鏈。”四川省林草局二級巡視員童偉介紹。

青海省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高寒草原草甸生態系統,草種業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青海將發展草種業作為實施‘三北’工程、‘雙重’項目等重大草原保護修復工程的保障和支撐,緊緊圍繞高原特色鄉土草種産業發展,強化草種選育和繁育基地建設,科技水準不斷提升。”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韓強介紹。目前,青海已建成同德短芒披鹼草、青海草地早熟禾等草種繁育基地30萬畝,年産草種超1萬噸,廣泛應用於全省生態治理工程,還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禾草類草種生産地和輸出地。

科技為草産業發展創新思路

“沙地種草如何‘點沙成金’?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羊草小鎮’以生態産業構建綠色發展格局,在科爾沁沙地種植羊草養牛喂馬,以草種科技創新推動富民增收。”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劉公社介紹。

羊草,又名鹼草,禾本科植物,根系發達,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風蝕等方面表現突出,且抗寒耐旱、耐鹽鹼、耐放牧踐踏等,可飼喂牲畜。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中科羊草研發創新團隊作為我國首批“草原科技領域”5個創新團隊之一,深耕羊草研究,開發了機械化覆膜穴播技術、機械化育苗和栽植技術等,在羊草的廣闊適生地區,特別是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開展示範建設。

“羊草是我國優質鄉土草種之一,在治理沙地、鹽鹼地的同時,團隊還創造了‘科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牧區生態修復和牧區振興新模式,實現了生態工程種源保障和沙地生態産業有機融合。”劉公社介紹。

不同草種適宜不同區域,也面臨不同問題。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研究員孫海蓮聚焦我國西部地區草種選育繁育,與科研團隊圍繞旱生草種“源庫圃繁”育繁體系,研究華北駝絨藜、農科1號木地膚、肋脈野豌豆,針對種子硬實、大田旱作、收穫裂莢等問題開展科研攻關。

“肋脈野豌豆種子大、種子硬實率超95%,這是該物種長期適應乾旱寒冷生態環境的一種生態適應策略。團隊經過反覆、多次試驗,採用變溫處理,將種子發芽率提高到90%;在內蒙古達茂旗等地開展大田旱作試驗,也有效提高了草種産量;針對裂莢問題也正在開展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編輯工作,很快就會有新進展。”孫海蓮介紹。

廣袤的沙區急需産量穩定、品質上乘的草種,草種專業化生産的技術瓶頸亟須突破。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技與技術學院教授毛培勝認為,這些技術瓶頸包括有品種無種子、品種智慧財産權無法保護、種子流通過程中品種的真實性無法保障、種子生産企業盈利風險大等。他還建議,在牧草良種擴繁的過程中,可以探索使用種子認證技術,保障牧草品種種子的生産、分發和應用。比如在收穫、加工、檢驗、銷售等各環節開展行政監督和技術檢測檢查,進而實現對種子生産經營全過程監管。(文:黃山、景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