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草原上的醫生騎著馬,帶著藥箱,就是一個流動的醫院。
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産實踐中,吸收了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床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
“蒙醫學發展到今天真的不容易,通過與各類傳統和現代醫學的融合,已成為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以下簡稱國際蒙醫醫院)副院長特木其樂感慨道。
走進國際蒙醫醫院,各族患者在這裡既可以借助現代醫學的儀器做各項檢查,又可以接受蒙醫藥傳統療法的診治。許多國內外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布病和腫瘤患者輾轉多地後來到這裡通過蒙醫藥治愈康復。
一位從山西來就診的患者告訴記者,初聞蒙醫藥半信半疑,但是沒想到幾個療程就將困擾他多年的皮膚病治愈了,現在他也身體力行向當地親友宣傳蒙醫藥的功效。
與中藥、藏藥等一樣,蒙藥包含動物類、礦物類、植物類等,目前,國際蒙醫醫院國家蒙藥製劑中心設計生産蒙藥製劑品種達240余種,製劑劑型10種,綠色、健康、便捷的蒙藥為患者治愈病痛。
此外,針刺、放血、灸療、整骨……蒙醫學中的五療康復、針灸推拿、蒙醫整骨讓世人讚嘆蒙醫藥的神奇。一些散落在民間的蒙醫傳統治療技術也逐漸回歸臨床。
“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特木其樂是腦病科的專家,他日常的工作中,接觸的漢族患者居多。“我在從醫40年間感受到,患者對蒙醫學體系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從我的專業領域來説,隨著人口老齡化,有很多領域值得我們探索,比如帕金森病、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變性性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怎麼去為這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和康復,包括蒙醫在內的各類醫學都應該做一些工作。”特木其樂説道。
蒙醫學的發展離不開高精尖的專業人才。2018年,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藥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填補了內蒙古醫療教育界沒有博士點的空白,也填補了中國沒有蒙醫學博士點的空白。
越來越多的青年醫學生從事對蒙醫藥的研究,不僅限于蒙古族。
國際蒙醫醫院黨委書記畢力格坦言:“學習蒙醫學的根本理論需要有蒙古語的基礎,近年來,我們也將許多蒙醫藥文獻翻譯成漢語,讓各民族的人都能了解蒙醫藥。同時,我們與全國123家醫院開展幫扶共建。”
蒙醫藥從草原而來,走向世界。
國際蒙醫醫院作為內蒙古首家造血幹細胞捐獻採集醫院,6年的時間裏,累計採集102例造血幹細胞,惠及患者遍佈全國各地區。醫院累計收治蒙古國等鄰國門診患者4萬人次,先後19次組派蒙醫藥專家組成的醫療團隊,赴蒙古國多個地區的城鎮及牧區開展以健康義診、疾病篩查、保健指導、藥品捐贈為內容的巡迴義診活動。
患者和疾病不分民族,醫學更不分民族。多位蒙醫學專家在接受採訪中,傳達了同樣樸素而又堅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