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漫步在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中,微風拂過,沙地中樹影婆娑,伴著啾啾鳥鳴深吸一口氣,清冽的空氣如飲甘泉,令人心曠神怡。
“你們絕對想不到這裡過去土地有多貧瘠、環境有多惡劣。”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撫摸著一棵需兩人才能合抱的新疆楊説道,60多年過去了,最後的5000畝沙地終於要被一舉“殲滅”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營新華林場所在的地方生態環境極其惡劣,沙塵暴、幹熱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無風滿地沙,有風埋人家。只見春季籽下種,不見秋天收莊稼”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為阻止風沙對河套平原的不斷侵蝕,1960年國營新華林場正式成立,總面積5.2萬畝,包含大量沙地、鹽鹼地,是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唯一造林治沙的生態公益性林場。
1978年起,隨著“三北”工程建設啟動,依託項目支撐、國家投資,國營新華林場正式吹響大規模治沙造林的“衝鋒號”。“黃沙變綠是一點一點靠人‘拱’出來的。”林場退休職工李鳳岐回憶説,那時候條件真是艱苦,每年到了植樹期得趕進度,全場百名職工搭帳篷住在沙窩子裏,運苗、挖坑、澆水全靠人工。
杜文化告訴記者,經過幾代人的艱辛付出,林場逐漸摸索出以林擋沙、以草固沙、林草疊加綜合治理的模式,將人工造林與封禁管理相結合,初步形成“網、帶、片”與“喬、灌、草”相結合的沙地治理格局。林場還總結出荒漠原生樹種造林、冷藏苗避風造林、高壓水打孔造林等技術,形成防風、固沙、鎖邊等一整套綜合治沙的“好法子”。
據統計,“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國營新華林場累計造林3.9萬畝、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65%,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如今,新華林場肩負的工作和使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據了解,沙地治理告一段落後,樹木的後期撫育、品種改良、栽种經濟林和森林防火等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工作。同時,建設規範化、智慧化、集約化的保障性苗圃,為周邊地區提供所需良種壯苗,也是林場未來肩負的重要使命。
國營新華林場只是防沙治沙戰線中的一個生動縮影。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袁曉東説:“當前,防沙治沙工作進入快車道,巴彥淖爾市將鍥而不捨推進‘三北’等重點工程建設,全力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為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築得牢不可破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