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從“一樹獨綠”到“萬樹成蔭”

發佈時間:2024-06-11 13:14:05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連振、任彥逸丨責任編輯:


“你看,開黃花的是檸條,寶塔形狀的是樟子松,遠處那棵大樹是五角楓。”走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境內的一處科爾沁沙地治理區,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聊起各種草木來如數家珍。

過去,由於當地農牧民過度放牧,導致生態體系失衡,這裡的土地沙化率一度高達80%。如今,沙地正披上綠裝,逐漸恢復昔日的風采。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攝影:新華社記者連振)

通遼市境內有沙地4000多萬畝,科爾沁沙地有一半以上位於該市境內,其中科爾沁左翼後旗土地沙化最為嚴重。通遼市計劃依託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力爭到2030年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近年來,依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一批生態建設項目持續在科爾沁沙地實施。

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讓朝克吐摸清了科爾沁沙地的“脾氣”,近年來,朝克吐帶領治沙團隊發明的“深栽淺埋”法,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深栽淺埋”種植法是一種適用於中、大喬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新型栽植技術,特點是深坑栽苗、淺層覆土,是傳統種植技術的細化和改進。“科爾沁沙地的沙礫粗,蒸發快,所以用‘深栽淺埋’法既能保水,又能抗風沙。”朝克吐説。

這一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正讓科爾沁沙地加速披綠,也讓其他“三北”地區受益。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三北”防護林的人工造林工程,採用“深栽淺埋”技術種植的苗木成活率由過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工作人員在給一棵楓樹澆水(攝影:新華社記者連振)

據了解,科左後旗還因地制宜栽種樟子松等鄉土樹種。“樟子松、五角楓是典型的鄉土樹種,也是科爾沁沙地的原生樹種。”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鋒表示,殲滅戰並不是要把所有沙地都消滅掉,在某一區域,有喬木、有灌木、有沙、有草才是生態系統穩定的一種表現,只要能保持平衡,沙地自然會固定。

“楓樹是這裡的一張名片,我們在植樹造林過程中也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朝克吐説,“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也是我們治沙的一條準則,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打贏的時候,一定能再現它疏林草原的風貌。”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連振)

在科左後旗“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五角楓、樟子松、油松等樹木綠意盎然,濕地內水鳥翔集,環境優美。朝克吐指著遠處一棵楓樹説,原來這裡黃沙漫天,方圓百里僅存這一棵楓樹,真是“一樹獨綠”。如今,這裡“萬樹成蔭”,努古斯臺項目區已經成了一個小旅遊景區,不少市民來這裡休閒納涼。這棵樹也見證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治沙的奮鬥歷程,被譽為“團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