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全力出擊,五種治沙模式助推“全域滅黃”目標

發佈時間:2024-06-06 16:10:00丨來源:嶺上興安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仲夏時節,興安盟科右中旗處處可見鎖黃沙、植新綠的繁忙景象。廣大幹部群眾向沙地挺進,掀起造林治沙熱潮;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全面鋪開、漸入佳境。 

科右中旗地處科爾沁沙地鎖邊帶,肩負著阻擊科爾沁沙地治理邊緣區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去年6月,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內蒙古召開,會上發出“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的號召,提出要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 

4月15日,科右中旗“南三蘇木”治理區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活動全面啟動

牢記“國之大者”。在興安盟委、行署的決策部署下,科右中旗聞令而動,拿出大會戰的氣魄和超常規的力度,圍繞新能源治沙、科學治沙、群眾治沙、社會治沙和效益治沙“五種治沙模式”,統籌推進科爾沁沙地“滅黃、增綠、治白”三大行動,立誓要在年內實現“全域滅黃”的目標。

群眾為沙地增添新綠

這幾天,趕在雨季到來前,科右中旗各治理區因地制宜,植樹種草,防沙治沙,治沙一線奮戰正酣。 

走進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吉力化嘎查沙地治理項目現場,放眼望去,漫漫黃沙被分割鎖定在了數以萬計的沙障中。另一邊,免耕補播機在沙地上來回穿梭、播種撒籽,幫助草籽順利“安家落戶”。 

“代欽塔拉這裡地表植被稀疏、土壤風蝕嚴重,免耕補播不僅破解了人工治沙難的問題,還能保墑、增加土壤有機質。”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侯躍告訴記者。

在科右中旗“南三蘇木”好腰蘇木鎮花燈嘎查“半流動”沙丘地帶,1200余名幹部群眾在千余畝裸露沙地上整理地段、打點挖穴、運輸苗木、設置沙障。 

今年科右中旗以科爾沁沙地治理實施片區為重點,鼓勵引導農牧民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嘎查集體治沙、聯合體治沙等有償勞動的方式承擔防沙治沙任務,調動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防沙治沙。截至目前,共有15251名農牧民參與。

位於科右中旗中北部淺山丘陵地帶的杜爾基鎮亞門毛都嘎查沙地治理區目前進入了攻堅階段。不少植樹條件差的地塊,樹苗需要人背肩挑運到半山崖,一些陡峭的沙坡甚至要用無人機吊運。

春播剛過,科右中旗新佳木蘇木界仁達壩嘎查、巴彥套海嘎查治理區2.52萬株新栽植的檸條在沙地上涌動著綠意。與此同時,沙障鋪設工作也已進入收尾階段。

運輸無人機將治沙工具吊運到陡峭的沙坡

“截至目前,科右中旗12個蘇木鎮、440余個作業區已全面開工,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治沙造林面積8.6萬畝。”科右中旗林草局副局長趙伍山表示,“科右中旗今年要完成5.9萬畝黃沙裸露地塊殲滅任務,預計到9月將實現‘全域滅黃’。”

農牧民以工代賑積極參與科爾沁沙地治理

科右中旗杜爾基鎮亞門毛都嘎查沙地治理區現場

“説科右中旗是科爾沁沙地治理的緩衝之地、敏感之地、攻堅之地一點兒也不為過。”科右中旗委副書記、旗長王海英告訴記者,在科右中旗沙地和鹽鹼地相伴而生,治理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反覆性強、沒有可借鑒的先行案例,承擔著科爾沁沙地治理技術突圍、沙地+鹽鹼地綜合治理模式的重要任務。 

科右中旗耐鹽鹼稻田

科右中旗該如何治理好8200畝的草原“牛皮癬”,讓鹽鹼地變成“聚寶盆”? 

“以稻治鹼”。與興安盟農業科學院深度合作,以科技人才推動農業産業興旺,探索建立“院地攜手”合作模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育秧及準備工作,科右中旗巴彥淖爾蘇木的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興安盟綜合試驗站、科右中旗耐鹽鹼水稻科研基地迎來了插秧季。

興安盟農業科學院專家楊忠正在檢查水稻長勢

科右中旗耐鹽鹼水稻科研基地的負責人楊忠從事鹽鹼地綜合利用和耐鹽鹼水稻品種選育工作已有6年,他每天都會在育苗棚內查看稻苗長勢,還會到稻田對種植的村民進行技術指導。他告訴記者,這幾年團隊不斷在培育稻苗、選育品種上下功夫,鹽鹼地改良面積已達到1843畝,2023年耐鹽鹼水稻的總産量每畝達到540公斤,測産值再創新高。 

借“光”發力解難題。在巴彥淖爾蘇木貴力斯臺嘎查光伏治沙項目區,人工拋肥區、機器旋耕區等6個區域基柱林立,工人們正在忙著種植羊草。“通過應用立體生態光伏治沙技術,光伏治沙能有效增加鹽鹼地附加值,還能拓寬百姓增收渠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介紹道。

華能高力板“風光儲”一體化治沙100MW光伏發電項目

據悉,2024年科右中旗計劃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模50萬千瓦,完成治沙12.5萬畝,力爭年內實現並網發電。

(圖/文:周新育、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