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米的8000年“傳奇”

發佈時間:2024-05-17 14:56:58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趙澤輝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敖漢旗被稱為“世界小米之鄉”。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小米博物館陳列著出土于約8000年前的碳化粟,還有石鏟、石耜、石鐮、磨棒等500余件農具文物,向人們展現中國北方先民漫長的粟作史。在博物館另一邊,小米油、小米皂、小米鍋巴、小米月餅等産品,則講述著小米在新時代産業鏈創新鏈不斷延伸的故事。

敖漢旗小米博物館始建於2018年,其建築造型如一塊玉玦中間環繞著三個陶罐,設計靈感來自當地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玉玨和桶形陶罐。博物館一建成,就成為熱門地標。記者近日走訪這座小米博物館,探尋小米的8000年“傳奇”。

近年來,敖漢小米産業不斷發展,敖漢小米也經歷了從無名到知名的轉變。敖漢旗正以全球化視野發掘農耕文明內涵,傳承農業文化遺産,讓敖漢小米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對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發現了1500多粒經過人工栽培的碳化粟和黍的籽粒,經過碳14測定,確定這些碳化粟黍距今約8000年。這是當時已知最早的粟黍遺存,一經發現就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劉國祥表示,早在史前時期,敖漢小米就成為中國北方先民果腹充饑的主要食物,後來又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向西方傳播。

敖漢旗被稱為“世界小米之鄉”,當地土壤中有豐富的鐵、磷等礦物質,地貌、氣候等都為穀物生長提供了優質條件,因此當地到處是以粟和黍為代表的雜糧作物,形成完備的旱作農業系統。因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和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在2012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可,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榮譽,也是敖漢小米享譽中外的關鍵因素之一。”劉國祥説。

敖漢旗深知保護農業文化遺産所代表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農業知識、技術和景觀的重要性,長期以來積極探索旱作農業保護與發展方法,一方面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從科學種植到標準化精深加工,從打造品牌到發展農業旅遊産業,推動小米産業高品質發展。

敖漢旗農業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徐峰説,他們入戶收集與整理傳統雜糧雜豆品種的種子,並從中篩選優質品種進行推廣,從而挽救瀕危品種,同時建立農業文化遺産品種保護基地,通過科技研發,選育出産量高、品質好的新品種,增加種植戶收入,實現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雙贏。

此外,當地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從當地居民口中記錄耕作方式、民諺民俗、傳統烹飪方式等內容。

“這是新品種的小米,屬優質穀子品種,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營養豐富。”敖漢旗貝子府鎮大哈布齊拉村村民王玉琢説,2013年他返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一方面降低生産成本,另一方面通過統一加工和銷售提高售價,每位社員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圖為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南大城村村民在收穫小米(資料圖片,攝影:新華社記者劉磊)

雖然王玉琢對小米品質很有信心,但如何打響品牌、擴大銷路,成了他的煩心事。2023年,機緣巧合下,他與一位網路主播達成協定,開啟直播銷售之路,産品一下子賣到全國。由於小米品質好,一個月內就收穫一大批回頭客。

如今,在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穫等環節,依舊可以看到傳承幾千年的旱作農業影子,但農民們的種植思路已經打開,標準化生産作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品牌化運營、網路推廣等現代化手段不斷賦能小米産業發展。

據統計,目前當地小米種植面積達101.35萬畝,年産6億斤左右,共有近8萬農戶參與小米産業發展,年每人平均增收千元以上。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敖漢旗居民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小米,如今小米飯農家院、小米宴主題餐廳等競相涌現,小米博物館、旱作農業主題公園、世界谷種研發基地等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小米,還可以領略文化、暢遊歷史。隨著産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包括小米肽速溶沖劑、小米咖啡在內的小米深加工産品面世。古老的敖漢小米正迎來全新發展。

約8000年來,敖漢小米種植從未中斷,如今,敖漢小米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的重要收入來源,也成為當地名片。“敖漢小米,是一粒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小米。”敖漢旗農牧業局局長張洪峰説,“歷經時代變遷,敖漢小米沒有消失湮滅,反而以更有活力的創新姿態,讓農業文化遺産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