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繡娘白晶瑩的家國情懷

發佈時間:2024-05-16 10:35:00丨來源:嶺上興安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針”招拓富路,“針”情繡團結。

走進興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園,草原繡娘白晶瑩正在帶領繡工們趕制最新一批訂單。只見幾十名繡工,一會兒飛針走線,一會兒熱烈討論,漢族繡娘教蒙古族繡娘、蒙古族繡娘教朝鮮族繡娘……十分熱鬧。

多年來,她是如何帶領眾多繡工在一筆筆富民訂單中繡出致富好“錢”景?如何在不斷的技能打磨中繪就出各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美畫卷的?

以初心接續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白晶瑩出生於一個傳統的蒙古族家庭,在少年時期就跟隨她的母親和外婆一起學習刺繡。刺繡于她而言不僅是從小練就的技藝,更是紮根於心的情懷。

2016年,科右中旗從精準扶貧出發,把蒙古族刺繡作為特色産業扶貧的重頭戲。白晶瑩主動挑擔,成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扶貧計劃”的推動者。

對於世代居住在科右中旗這片土地上的農牧民來説,依託刺繡産業改變眼前生活的觀念尚未完全形成。“要想通過刺繡帶領大家走上致富道路,打破觀念壁壘是第一步。”白晶瑩組織動員50名返鄉大學生成立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刺繡産業發展有限公司、民族手工藝協會,先後打造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蒙古族刺繡培訓基地、蒙古族刺繡文化博物館、蒙古族刺繡體驗區。通過舉辦培訓班,手把手教大家學習刺繡技能。

“白老師,繡一朵花真的能掙20塊錢嗎?”培訓課上,看著大家渴望致富的眼神,白晶瑩五味雜陳。

“要儘快讓大家看見實實在在的收益!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定要讓傳承和就業完美結合!”白晶瑩引領眾多繡工共同致富共築美好家園的夢想,由此肇始。

以匠心延續發展,讓千家萬戶富起來

“開展線上線下銷售,為大家提供全程免費服務。”“按照訂單圖案和要求在家製作産品,再由協會回收、結算。”為讓當地農牧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掙現錢、增收入,她夜以繼日。

“第一筆訂單我繡了兩天,收入了300多塊錢,那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自己掙錢。”回憶起人生的“第一桶金”,46歲的一級繡工雙金亮依舊難掩淚目。

雙金亮是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呼格吉勒小區居民,因患有先天性脊柱彎曲疾病,在此之前,多次嘗試就業無果。2017年,聽説“白老師”免費開刺繡培訓班,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增收,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一針一線地學習。“從幾十元到幾百元再到上萬元,現在我不僅能掙錢,白老師還經常派我下鄉講課。”從先天殘疾到實現就業夢,雙金亮繡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雙金亮的蝶變只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園上萬名繡工的縮影。近三年,白晶瑩平均每年培訓2000人,培養工匠人才82名,帶動3000戶繡工實現靈活就業。他們的每人平均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有的年收入已經高達十幾萬元甚至更多。

以丹心賡續和美,讓各民族更團結

2021年2月25日,是白晶瑩奮鬥進程中最為絢麗的一天。這一天,“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白晶瑩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當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北京傳來,科右中旗大地一片歡騰。“這是對白老師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鼓勵。”當天晚上,從十幾歲的少女到耄耋之齡的老阿媽,上萬名繡工紛紛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觀看這載入史冊的一刻,繡工與繡工、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距離正在悄然改變。

當白晶瑩的事跡在全國各大媒體上廣為傳播時,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園內更是大單不斷,還成功與數家企業簽約或達成投資合作意向。

隨著訂單量與日俱增,白晶瑩便經常組織各族繡工聚在一起學習交流刺繡技藝、互鑒刺繡作品。“興安盟大米內蒙古味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圓”一幅幅象徵民族團結的繡品躍然在繡花撐上,不僅十分暢銷,更增進了各民族繡工之間的距離。

“以前我漢話説得很笨,現在跟大家一起刺繡,我的普通話也好了很多。”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一級繡工白春英由衷感嘆。

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在刺繡産業園有很多繡工像白春英一樣語言不通,但在逐漸的交流和學習中不僅精進了繡法,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溝通學習中綻放光彩。

無所謂民族,無所謂地域,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發訂單、統一結算。眼下,在草原繡娘白晶瑩的帶領下,繡工們正在“四個統一”中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共同發展。

一針一線,一絲一縷,從非遺“老手藝”到致富新産業,再到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新名片,在草原繡娘白晶瑩的堅持和大愛中,繡工們腰包更鼓、日子更甜、感情更近。

(文:劉也、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