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市三合村:“合”美鄉村話團結

發佈時間:2024-05-14 18:10:00丨來源:嶺上興安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日暖風和,走進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悠揚的旋律回蕩在耳畔,村舞蹈隊隊長尹英淑正帶領隊員排練演出。

“三合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村,我們舞蹈隊成員有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我們希望通過舞蹈表演,演繹出三合村村民守望相助、共建共用美好家園的幸福生活。”尹英淑説。

在三合村,阿木古郎河、洮兒河、歸流河三條河流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漸成浩大,交匯出一幅潤澤生命、綿延不絕的圖景。

如同水流匯聚,三合村建村87年來,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六個民族在三合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

“感情貴在真心,不管哪個民族,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樣的。這些年來,鄉里鄉親有困難相互照應,彼此間和睦相處,就是一家人。”村民李香丹有感而發。

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許忠峰表示,為了讓鄰里和睦的鄉風民風勁吹,三合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村規民約,成立了“石榴籽同心築夢”文化振興工作宣傳隊,創編了《村規民約》、三合村村歌,聘請了文化村長,組織開展了“石榴籽家庭”“美麗庭院示範戶”等評選活動。

多年來,在三合村這片土地上,民族團結奮鬥、互幫互助的美好傳統代代傳承。“最早村裏只有朝鮮族村民種植水稻,後來其他民族村民也不斷加入進來,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朝鮮族村民就把水稻種植技術傳授給其他民族村民,這才有了如今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穫的美好景象。”許忠峰説,目前三合村水稻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萬畝。

在通往共同富裕的“稻”路上,三合村各族村民攜手並進。今年40歲的朝鮮族村民張海峰返鄉創業,在村裏開辦了興安盟草原三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圍繞稻米産業,探索“基地+農戶+帶頭人+市場”模式,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去年,公司與周邊農戶簽訂了15000多畝訂單,帶動了當地1000余戶農民增收。

發展的紅利轉化為各民族群眾心中滿滿的獲得感,讓大家對現在的安定團結倍感珍惜。三合村用心用情用力深耕厚植“一粒米”,繪就出了一幅民族團結進步的秀美畫卷,各族村民一道書寫的農耕文化,也為北疆文化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三合村以民族團結為根基,持續打造優勢特色産業。2022年,三合民俗風情步行街正式開街,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濃郁美味的朝鮮族美食、樸實的鄉土人情吸引了遊客紛至遝來,村民辦餐飲、開民宿、搞旅遊,參與鄉村旅遊的熱情高漲。

“嘗嘗我們做的朝鮮族特色米腸、大醬湯、泡菜,特別好吃。”在三合村必打卡的“網紅美食”餐廳,滿族老闆趙凡熱情地招呼著顧客。她和漢族丈夫倪奇英一直生活在三合村,早已學會了做朝鮮族美食的手藝,憑藉著正宗、地道的朝鮮族風味,小兩口經營的這家朝鮮族餐廳,假日裏總是賓客盈門。

“遊客漫步在三合村民俗風情步行街,能夠了解到朝鮮族的生活和民俗,更好地感受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用的社會環境。去年,我們植入了音樂節、綠色研學、鄉村美食、後備箱集市、三合週末有好貨等一系列業態活動,多角度展示鄉村旅遊發展新成果,讓村民共用旅遊産業發展紅利。”許忠峰説,“在三合村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沒有一個民族掉隊落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越來越團結。”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在這片土地上,各族村民互敬互愛、團結奮鬥,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生動地抒寫著暖意融融的“合”字。

(文:韓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