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近日,筆者走訪了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草經貿研究院程寶棟、楊超、秦光遠3位專家,請他們就“三綠並舉”暢談感想和體會。他們一致認為,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綠化祖國、增厚綠色家底、做大做強森林“四庫”、保護和鞏固綠色成果、多路徑發展綠色生産力指明瞭方向。
要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
專家們表示,擴綠是增厚“綠色家底”最直接的方式。要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擴綠,就是要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要求,要在適地適樹、適時適法上下功夫。
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在大規模國土綠化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累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16.8億畝,森林面積達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超過24%,人工林保存面積世界第一,新增人工林面積佔全球新增人工林的1/4以上,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當然,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缺林少綠問題仍然突出,完成“擴綠”任務面臨著新的挑戰。
專家們指出,從全局來看,我國各地自然環境不同,不同區域在降水量、地形地貌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適地適樹的綠化方案;從局部來看,很多省份已經接近國土綠化空間的“天花板”,造林面臨“找地難”的問題,需要適時適法創新擴綠方式。因此,在新時代要進一步擴綠,就不能僅僅依賴於土地、苗木、勞動力等簡單要素投入,而要以理念創新驅動國土綠化立體增長。
專家們提出,擴綠的思路,要由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條塊治理思維,轉變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理念;擴綠的行動,要由簡單的裸土復綠,升級到“草先行、灌過渡、喬定型、喬灌草相結合”系統化治理,確保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擴綠成效的衡量,要從林地面積為指標的數量型增長轉變為以森林蓄積、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品質型增長;擴綠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後等空間,見縫插綠、拆違補綠、立體綠化,增加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
更加注重森林“四庫”品質效益
“森林‘寶庫’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説的這句話,給專家們以深刻的印象。他們表示,興綠,就是要注重品質效益,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更高層次上的統一。
專家們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核心要義,是在新發展階段正確處理好經濟與生態的關係。要打破長期以來生態與經濟“非此即彼”的傳統思維,建立生態與經濟相互促進、雙向耦合的新發展格局。
專家們表示,植樹造林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品質,還要根據生活生産生態需要,合理選擇綠化樹種,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綜合推進生態美、百姓富。
專家們指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要重視生態功能的基礎性。綠水青山所提供的生態服務是支撐産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改善生態就是改善生産力,同時要發揮經濟的激勵作用。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經濟價值是吸引經濟資本持續投入生態保護的直接動因。只有通過生態産業化的方式,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渠道,經濟資本才可能願意投入轉化為生態資本。
專家們表示,沒有預期收穫的林業是不能持續發展的林業。植樹造林後,要加強森林經營,調整林分結構和密度,使之生長更快更好,達到成熟後要對投入者有經濟回報的激勵。這樣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林業。
進一步加強林草資源保護
2023年9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漠河林場自然林區時指出,要堅持造林與護林並重,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決不能讓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之功毀於一旦。在參加今年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總書記指出,護綠,就是要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做好防滅火工作,深入開展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
專家們表示,做好新時代的護綠工作,要在堅決守牢防火防蟲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圍繞著力提高森林品質這一目標,轉變傳統森林資源管理方式,創新森林資源管理機制,實現森林資源的高水準保護。
專家們提出的具體路徑有:
——以近自然造林法打造高度參差、樹種多樣的復層混交林,讓樹木更充分地吸收陽光和土壤中的水分、養料,減少發生病蟲害及火災的可能性;同時,為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動物、昆蟲提供更多食物來源,營造穩定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要充分發揮林長制的引領作用,持續完善林長制考核評價體系,特別要考慮增加反映森林品質的指標,強化督查考核結果的運用,使林長制真正成為守護最美國土的“國之利器”。
——在社會公眾層面,要通過自然教育、宣傳引導,提升公眾生態環保意識和參與度,營造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的濃厚氛圍。
專家們表示,為高品質發展增厚綠色底色,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宏偉事業,各地要切實做到“三綠”並舉,一茬接著一茬種,一代接著一代幹,讓祖國大地綠色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品質不斷高起來。(文:鐵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