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具有白色紋理、帶著細膩金色圓圈圖案的素翠灰蝶,正靜置在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達娃的昆蟲資源研究室裏。這種蝴蝶,是達娃和他的團隊在西藏新發現的300余種蝴蝶新記錄之一。“每個新發現都是‘驚喜’,揭示著這座高原上生物多樣性的奧秘。”達娃今年55歲,從事昆蟲分類研究工作已經三十多年。
蝶類生命短暫,短僅十余天,長不過幾月。不過,一旦成為科研者手中的研究資料,它們稍縱即逝的美麗即被定格。達娃説,收集昆蟲有助於更好了解、保護這些珍稀物種,為保護高原的生態平衡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高原上紫外線強烈,氣候多變,地理環境複雜。在這裡收集昆蟲,是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也是與惡劣的野外條件作鬥爭。
然而,艱苦的自然條件沒能阻擋達娃和同事們收集昆蟲的熱情。每年野外科考長達140余天,行程近2萬公里,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奔波在外、以科研現場為家。三十多年來,他們的足跡留遍西藏的高山峽谷、草原湖泊,只為準確收集到更多的昆蟲樣本。
墨脫的雨林,潮濕悶熱、蚊蟲肆虐。達娃團隊在那裏經歷了超過4個月的野外駐紮。挨餓、曬傷、過敏、蟲咬……換來了資料室裏的數萬份高原昆蟲標本。
一起在野外工作的同事許永強説,自己在墨脫收集昆蟲時,稍不留神,整條手臂就會被蚊蟲叮咬,滿是紅包。
“小時候遇見的蝴蝶可能是我人生重要的引路人。”停駐花間的白色菜粉蝶,讓兒時的達娃産生了興趣,渴望更多了解這些美麗生靈。長大後,達娃開始高原昆蟲的研究。2012年,他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一步深造。
達娃在資料室查看昆蟲標本(攝影: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蝶類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是評估和保護高原生態系統的風向標。高原生態系統的特有植物,只能依靠有限且特定的蝶類授粉;一旦特定的蝶類消失,這些珍稀植物將隨即滅絕,而依靠這些植物生存的動物也將消亡。
“蝴蝶效應”説明,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如果我的工作能對生物多樣性産生哪怕一點影響,這份努力就是值得的。”從鑒定種類到害蟲防治,從撰寫圖志到資源保護研究……這就是達娃熱愛的昆蟲研究工作。
達娃指導學生錄入蝴蝶品種資訊(攝影: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2017年,達娃團隊啟動編纂《西藏蝴蝶名錄》,系統全面整理西藏分佈的蝴蝶超600種,記錄各種蝶類形態特徵、寄主植物和基本分佈地等資訊。他説:“這份《西藏蝴蝶名錄》還在不斷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