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紅色文化”薪火傳承

發佈時間:2024-04-26 16:50:00丨來源:嶺上興安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024年,在興安盟科右前旗,有一部火遍草原的情景劇,這部劇哭紅了很多雙眼,振奮了很多人的心。它就是科右前旗農牧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烏蘭河畔的紅樹林》。

這部情景劇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為背景,講述了南方少年席海濤是如何融入草原、熱愛草原,最後紮根在草原的故事。劇中寶音、諾日瑪夫婦為培養這位“國家的孩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哪怕讓自己的親生女兒輟學,也依舊堅持將席海濤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席海濤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這片草原,回報了黨和政府。

《烏蘭河畔的紅樹林》演出現場

“巡演70多場次,2萬多人觀看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故事發生地、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黨委書記倪達胡巴雅爾説,該劇深情演繹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和守望相助的佳話。

從專業角度看,演員演技生澀,舞臺布景簡單,甚至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演員們在演出中表現的真摯情感補齊了這所有的不完美,讓觀眾們親歷了那段歷史,笑聲、眼淚與劇情起伏同頻共振。

“把故事中的人物演活,告訴觀眾在這片草原上發生的事情,感動我們自己的同時也感動了觀眾,再辛苦也值了!”情景劇中扮演寶音的演員那日蘇激動地説,即便已經演出了70多場次,還是會讓他心潮澎湃。

紅色文化傳播著信仰,替沉睡在展櫃裏的文物訴説著歷史,情景劇《半扇門板》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半扇門板》演出現場

“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讓觀眾重溫那個時代,傳播那個時代的精神。”作為情景劇《半扇門板》的主創人員梁立國表示,《半扇門板》取材于建立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的歷史,講述了人民群眾拆下自家的半扇門板,抬著戰鬥中身中數彈的共産黨員蔣弼仁前往王爺廟搶救的故事。“實地參觀+沉浸觀演+深入研學”模式的紅色文化課堂,讓人們跨越時空體會興安精神。這部情景劇上演了100余場,觀眾達5萬餘人次,在科右前旗乃至興安盟掀起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浪潮。

反映四位天津青年為興安村發展奉獻青春和汗水的《那年花開》、全景式展現蒙古族遊牧文明以及札薩克圖婚禮文化精髓的《札薩克圖婚禮》、原創歌曲《科右前旗歡迎你》《心靈牧場》……幹群自編自演的情景劇、舞臺劇,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再創新“慧”傳播。

紅色餐飲、紅色研學、軍事夏令營……科右前旗從潛在“富礦”挖掘“金疙瘩”,大力塑造和推廣紅色文化品牌,助推紅色旅遊日漸升溫,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成功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上的重要點線。“一時一地”的紅色旅遊在科右前旗早已拓展為“隨時隨地”的全域、全景、全業態遊,科右前旗已成為遊客體驗革命傳統與紅色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兩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也成為遊客了解科右前旗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的重要去處。

隨著紅色文化魅力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科右前旗聚焦“以阿爾山為龍頭、科右前旗為腹地”的旅遊發展方向,依託民宿露營、杜鵑節、草原那達慕等項目優勢,成功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創等豐富內容,為鄉村贏得發展優勢突破點,將北疆文化的體驗感“拉滿”,凝聚起鄉村花園、菜園、果園、遊園和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合力,涌現出了巴日嘎斯臺鄉“紅巴鄉綠庭院”品牌,帶領11個嘎查村走上致富路;俄體鎮粉産業、林果業及旅遊業共同撐起的“一鎮三品”,形成貫穿14個村的嶺南嶺北兩條環線的生態産業集群;將邊境草原遊、城中草原夜遊,“做一天牧民”牧戶遊、參觀液態奶企業生産等文旅IP串聯起來的烏蘭毛都蘇木,紅色文化與草原文化完美融合,釋放出發展的無盡活力,那達慕期間吸引22國遊客歡聚“避暑旅遊目的地”。

獨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已經成為科右前旗引領産業發展、帶動旅遊消費、增加群眾收入的精神動力。

(文:時秀霞,圖: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