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鄉村醫生,從醫40年,接診患者200萬餘人次,免費為上萬名困難群眾義診。
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民族團結的薪火相傳、溫情守護各族群眾的生命健康、賡續篤行傳統蒙醫藥學的醫者仁心。
他就是來自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裏木鎮哲裏木嘎查的鄉村醫生,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感動中國西部十大新聞人物、感動內蒙古人物、自治區首批基層名蒙醫——王布和。
一張問診臺,也是民族團結的大舞臺。鄉村醫生——王布和用堅守和奉獻,彰顯了醫者擔當,讓民族團結之花在草原上絢爛綻放。
“不分民族,有錢沒錢都能看病”
春分過後,科爾沁草原深處仍是寒風料峭。王布和蒙醫醫院雖深藏在一個外人都很難把名字讀通順的小村莊,卻被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巴車、小轎車堵得水泄不通。
藏于小村莊的王布和蒙醫醫院
時近中午12點,一樓的候診廳裏,操著全國各地口音的人,排著長長的隊,等著掛號、問診、取藥。
一身白大褂、一張墊著黃布的桌子、一隻磨損嚴重的紅色老虎枕,這不單單是王布和把脈問診的“行頭”,更是他與患者之間的情感紐帶。
王布和為患者把脈問診
“王大夫,您給我看看,我還有救嗎?”驅車5天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前來求醫的患者李女士滿眼期待。
“不要哭,不要哭,戰勝病魔首先就得心態好。”王布和用略帶蒙古語音調的普通話,囑咐前來看病的患者調整心態、按時用藥。
忙過一陣,就醫的人漸漸少了,王布和才得空喝口水。“接診量最多時,一天可達千余人。”王布和告訴記者,“在我的醫院,不論什麼民族,不管有錢沒錢都能看病。”
接診室裏,前來問診的患者自覺排隊等待
這個淵源還要從王布和小時候説起。
1960年,王布和出生在科右中旗巴仁哲裏木鎮哲裏木嘎查的一個貧困牧民家庭。8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為一場感冒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永遠離去。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誓言:“長大要當一名好醫生,專為像父親一樣沒錢的人治病!”
13歲時,王布和拜嘎查裏的蒙醫老喇嘛布日古德少布為師,學習把脈、針灸等蒙古族傳統醫學療法。
1985年,25歲的王布和成為哲裏木嘎查第一個持有行醫證的醫生。診所的全部家當,僅有“一盤碾子一頭驢,一把藥勺一口鍋”。他一邊種地、一邊放羊,在維持生計的同時,經常提著藥箱、背起藥搭子、騎著一匹蒙古馬,深入草原為農牧民看病。
王布和救治的第一個患者,是一位因醉酒摔倒在雪野裏的年輕牧民。王布和回憶,牧民發高燒,呼吸很弱,臉色鐵青,意識出現模糊。他當即開展搶救,用三副蒙藥撿回了牧民一條命。
此後,隨著王布和醫術的日益精湛,他為許多牧民治好了風濕病、腎病、胃病、肝病等常見病和疑難雜症。漸漸地,他的診所成了農牧民眼中的“急救室”,王布和的電話號碼就等於“120”。
2002年,巴仁哲裏木鎮裏來了一個名叫劉傳良的精神病患者,王布和見他無人照料還到處揀東西吃,便把他接到診所救治。8個月後,劉傳良恢復了記憶,並在王布和幫助下與遠在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的父母重逢。
醫護人員為患者包裝藥品
蒙古族牧民、漢族流浪漢、苗族孤寡老人……每年都有兩萬多人找王布和治病,甚至還有英國、南韓、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患者慕名前來尋醫問藥。但他對待所有患者都一視同仁,不分民族、性別、貧富,都像家人一樣。
“這裡是民族團結大家庭”
“要是沒有王大夫,我估計活不到現在。真沒想到蒙醫的治療效果這麼好,你看我現在,哪像一個白血病人。”4月7日,在世界大健康博覽會興安盟館,來自湖南省長沙市居民湛紅霞告訴記者,多年前,她罹患白血病,聽説了蒙醫對白血病的治療更為有效後,曾兩次到興安盟科右中旗找王布和大夫看診,經過調理,湛紅霞臉上有了血色、聲音越發洪亮,各項指標也恢復正常。這次她在網上看到王大夫要來武漢參加世界大健康博覽會的消息後,便和家人專程趕來表示感謝。
走進王布和蒙醫醫院食堂裏,熱鬧的聲音不斷傳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個家庭,帶著自家的特色小菜相聚一堂。
“5顆大棗和牛奶一起熬這個藥對治療失眠效果最好,但服藥期間一點辛辣都不能吃。”來自湖北省的失眠症患者黃九香和病友們分享自己的康復經驗。回族姑娘柏長芹説:“都説泡藥浴可以驅寒祛濕,我也想試試。”……
“我們病房有3個人,來自不同的民族。”來自遼寧省丹東市的患者許貴芬説,在這裡,大家不僅收穫了健康,也收穫了友誼。
王布和耐心安慰患者
長期住在王布和這裡的有很多都是重疾患者。他們心情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為了能讓患者有個好的治療心境,王布和組建了四胡協會,定期辦活動、搞演出,其樂融融的歡樂氣氛帶給患者愉悅的心情。
“在我們這裡,不同民族的患者之間沒有區別。”王布和蒙醫醫院辦公室主任韓蓋説,“大家在一起治療、一起康復、互幫互助,一起過業餘文化生活,參與體育比賽、觀看電影……交流更加密切。”
“這個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所有醫院都給不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我的生活毫無品質可言……”今年63歲的沈璐患類風濕長達22年。從一名站在講臺上教書育人的高校教師到一個行動完全不能自理的“廢人”,絕望的她經過近一年的“科爾沁蒙醫藥浴”治療,病情大為好轉,萎縮多年的雙手逐漸伸展,躲藏在關節裏的寒氣也在藥浴的熏泡下得以釋放。
在今年春節期間的書法活動上,擅長書法的沈璐重拾筆墨,還在蒙古文書法老師的指導下,寫出的一張蒙古文“福”字,得到了大家的誇讚。
十年前被王布和成功救治過的“五癌”患者何文在2021年自願來到醫院,成為王布和蒙醫醫院一名志願者。“在這裡語言不是障礙,有時候患者聽不太懂王大夫的醫囑,我就是那個翻譯。”何文説。
“這裡是民族團結大家庭,也是滋養民族團結種子的沃土。”王布和告訴記者,40多年來,他累計診治國內外患者200多萬人次,少數民族患者佔20%以上。各族患者在這裡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互相安慰、彼此鼓勵,重獲健康身體,感受到中華民族一家親。
“交往交流交融,讓蒙醫藥福澤世人”
一間蒙醫院,一年賺不了多少錢,甚至有時還會“倒貼虧本”;一個人帶著幾個學徒和幾十個職工,沒日沒夜地工作,40年的堅持,到底圖個啥?王布和説,不只是醫生“治病救人”的本職,還有一份厚重的文化傳承使命。
蒙醫藥學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醫學。
蒙醫藥歷史文化展廳
王布和13歲拜名噪當地的蒙醫名醫(喇嘛)布日古德少布為師。“師傅傳授給我的‘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在取材、適應症等方面,都表現出極強的地域性和針對性,制法傳統、療效顯著。”
“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通過吳海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王布和三代人在科右中旗巴仁哲裏木鎮傳承至今。
王布和與妻子翻看歷史相冊
2014年,該療法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王布和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代表性傳承人。
這些年,王布和將蒙醫藥歷史、療法、特色藥物、蒙醫文物、歷代蒙醫名家等古籍資料進行收藏,並在科爾沁蒙醫文化研究會的展廳裏對外展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蒙醫蒙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021年,科爾沁蒙醫藥浴傳承中心大樓正式投入使用,“科爾沁蒙醫藥浴”實現全年對外。每天都有眾多遊客慕名來到科爾沁蒙醫藥浴傳承中心探尋蒙醫藥學百年曆史文脈。
“科右中旗科爾沁蒙醫文化研究會總面積9084.3平方米,是一座集蒙醫藥歷史文化、科爾沁非遺文化、蒙醫文物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展覽館。”大樓內,講解員正在為遊客們耐心講解,通過講述展示蒙醫藥豐厚的文物資源,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圖/文:周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