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悄然孕育新綠,農民們在春風中忙著備耕。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農村牧區,選種子、備農家肥、檢修農機具……廣袤田疇蘊藏著勃勃生機。
對於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水庫村村民丁紅來説,這個春天可以用“熱辣滾燙”來形容。丁紅是水庫村“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的“老人兒”,4年來,她借“私人定制”禮盒訂單養起了雞、豬,靠著聯合社這棵大樹,不僅脫了貧還走上了致富路,每年都有2萬多元進賬。
“現在我們村可牛了,不僅本村村民賺到了錢,還帶領周邊其他10個村一起致富呢!”作為水庫村“二紅”之一的村民王紅很自豪,加入“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後,她也開始發展庭院經濟,農家院裏出産的蔬菜和家禽,讓她每年收入增加近3萬元。
“我們家園子種苞米,雖然才一畝來地,收入卻是大田的4倍多。跟著聯合社幹,不虧!”村民薛德林接過話茬,算起了明白賬:種植大田玉米一畝地最多純收入1000余元,庭院種植玉米按聯合社訂單收購價算,一畝地純收入4000多元,遠遠超出大田收入。
在水庫村,丁家養雞、李家種玉米、張家養牛羊……在聯合社的帶領下,小村莊“土味”特産從最初每年只接100余個訂單到現在超過1200個,村民收入從最初戶均增收450元變為戶均增收突破5000元。短短4年間,聯合社農畜産品訂單數量增長了10倍,村民收入也增加了10倍,只有760人的小村莊純增收總額達到90萬元。
“這是我們11個村通過集中流轉土地以及整合涉農資金合力打造的聯合産業,它解決了過去靠一個村單打獨鬥難以解決的問題。”水庫村黨支部書記崔寶權説。2019年底,通過聯村聯鎮聯鄉組建的“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依照“打造點、串成線、連成片”統籌規劃思路,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産業發展的新模式。
從水庫村“紅巴鄉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發展規劃圖上看,“聯合産業”名副其實,民泉村、保力村、三合村、新立村、特門嘎查,簇擁在水庫村周圍“抱團取暖”。
“民泉水稻”是巴日嘎斯臺鄉民泉村的特色品牌,長期以來因為品種、品質、技術等問題市場價格低,這個急需解決的發展痛點在加入聯合社後迎刃而解。如今民泉村以庭院水稻栽植為基礎,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採購、統一銷售,助益水稻每公斤增收3.5元,全村24戶72畝的庭院水稻增收5萬多元。
“將11個村黨組織和2716余戶群眾連結在産業鏈上,推動黨建工作‘上産業鏈’‘進聯合社’‘入種養殖基地’,培育了民泉村大米、特門嘎查辣椒、興安村蔬菜等叫得響的産業品牌。”水庫村黨支部副書記姚鑫介紹,聯建的11個村地域廣闊、三産資源豐富,是有待開發的“潛力股”。聯合社的建立,不僅打破了水庫村發展空間壁壘,也使11個村的發展擰成了“一股繩”。
“我們嘎查在牧區,種植辣椒技術不比農區,與水庫村聯合後,辣椒的供應有了保障,去年他們村給我的合作社供應了4萬斤辣椒,僅在這一個村我就支付了12.5萬元收購款。”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特門塔拉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春介紹説。
自從加入聯合社後,白春的辣椒原材料供應量增加了,她的創業團隊從最初只帶動39戶牧民種植,到如今與科右前旗察爾森鎮察爾森嘎查、德伯斯鎮阿拉坦浩特嘎查、烏蘭浩特市呼和馬場、突泉縣太平鄉五星村等地252戶農戶簽訂辣椒回收訂單,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庭院經濟發展,也為聯合社壯大升級提供了基礎保障,形成良性互補。辣椒醬、韭菜花醬等草原好味道飄進了大市場,年銷售額80萬元,戶均增收3500多元。
水庫村的老主任姚洪永代表老一代村裏人為聯合社促進鄉村振興點讚:“有了聯合社,‘你們村’變成‘咱們村’,實現了村村發展有載體、戶戶增收有門路,大家抱團奔向富裕路,日子越過越紅火了!”(記者高敏娜 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時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