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和代表:糧經飼統籌實現鹽鹼地綜合高效利用

發佈時間:2024-03-13 14:50:0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眼下,在內蒙古興安盟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處處都是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對於這些來自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分中心的科研人員來説,3月的海南三亞,是個收穫的季節。此時,大部分南繁育種材料即將結束跨越千里的“海南之旅”,帶著豐收的喜悅返回興安大地,開始新一季的生長繁育。

在位於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科右中旗鹽鹼地綜合利用基地內,正在進行耐鹽鹼水稻測産(內蒙古日報資料片)

興安盟是農牧業大盟,2023年生産了全國百分之一的糧食、産量達到135.6億斤,也是全國首個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自2018年引進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來,依託袁隆平院士團隊技術優勢,興安盟積極開展鹽鹼地水稻栽培試驗工作,走出了一條北疆鹽鹼地生態治理的新“稻”路。

在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看來,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興安盟始終牢記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堅持因地制宜、糧經飼統籌,實現了鹽鹼地綜合高效利用。

“近年來,我們實施了‘北方寒地水稻及區域耐鹽鹼水稻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整合’等示範項目,2023年興安盟耐鹽鹼水稻試驗區畝均産量達到552.1公斤,連續五年創歷史新高,同時,我們篩選出興粳20—5、興研1、興鹽係2等耐鹽鹼新品係20余份。”蘇和説,興安盟還聯合水利部實施1萬畝輕中度鹽鹼化耕地綜合利用示範項目,通過施用鹼性改良劑、種植耐鹽鹼品種和深耕深松種植等技術模式,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

研良技、育良種,紮實推進科技“突圍”工程,是加快提升鹽鹼地綜合利用科技水準的重中之重。蘇和表示,興安盟正在組建東北鹽鹼地治理研究中心,強化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合作,實施大興安嶺南麓鹽鹼地改良技術模式整合創新與應用項目,圍繞耐鹽鹼優勢作物繁育、土壤品質和産能提升、節水控鹽增效等領域深入開展技術研發。同時,聚焦“以種適地”,依託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分中心和試驗基地、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進一步加強耐鹽鹼作物良種繁育。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同步紮實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蘇和説,興安盟將通過實施“滅黃治白增綠”行動,重點採取借“光”治鹼、生物治鹼等方式,探索運用風電光伏、“草光互補”和科學種植適生特色植物、飼料作物,對盟域內白顏色鹽鹼地進行有效治理。此外,還將推進“水系連通”項目,結合水美鄉村建設,健全排洪渠、導流渠等灌排基礎設施,實現鹽鹼地重點區域河湖庫連通,改變鹽鹼形成環境,遏制沙化及鹽鹼趨勢,促進生態修復,努力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築得更加牢不可破。